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智能時代初見端倪。它將逐步使人類從簡單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給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職業分工等帶來深刻變革。在此過程中,教育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是變革對象;另一方面造就人才,推動“智能時代”進步。
發揮人工智能對教育變革的作用,需要不斷引導、推動;造就人才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世界各國協同努力。正是在此背景下,5月16日中國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京開幕,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10餘個國際組織的約300名國際代表參加,為解決共同面對的挑戰和問題,搭建了交流平台。
實地參訪受歡迎
“我要表達對中方大力支持的誠摯謝意。”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賈尼尼高度讚揚並感謝中國在促進實現聯合國2030年教育議程所作出的貢獻。她說:“4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方合作,在青島共同主辦國際會議,聚焦信息通訊技術和聯合國2030年教育議程,大會發表的《青島宣言》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必須加強教育的可及性,提供有質量的教育和更高效的服務學習的措施。”
賈尼尼的評價引起了來自智利的人工智能技術教育應用研究專家萊昂內爾•布羅西的強烈共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和其他參會者一樣,他對本次會議東道主、主辦方之一中國充滿感激之情,因為機會太難得了。他說,人工智能近年勢頭很猛,對各國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智利和廣大拉美國家迫切需要觀摩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狀況和實踐,這次終於如願以償。他說,自己特別期待中方安排的實地參訪活動。
實地參訪是中方作為大會東道主給各國嘉賓精心安排的交流活動之一。根據日程,大會第三天上午安排3個參訪地,分別是去北京十一學校觀摩人工智能如何融入課堂教學,去清華大學參觀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展及案例展示,到中關村展示中心全面了解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內的8大技術產業集群。參訪安排受到參會嘉賓熱烈歡迎。
合作探索正推進
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大會發言中介紹說,中國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惠及邊遠貧困地區400多萬孩子。隨著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中國大力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嘗試在大中小學各學段、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各類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識和方法。支持科研機構、企業、學校加強合作,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
亞美尼亞高等教育科學部部長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介紹說,亞美尼亞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設,很多青少年可以從各地的創新技術中心獲得免費的學習資源,如動漫、3D等方面的技術。一批工程實驗室免費向學生開放,向其普及科學、工程科技等方面的知識。
來自突尼斯的賈邁尼教授向記者介紹了本國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情況。他說,人工智能在突尼斯雖然是非常新的概念,在學術領域的探討比較多一些,還沒有形成產品和產業,但是中央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正在著手制定推進計畫。目前,突尼斯學校開展的是依托通訊技術手段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的智慧學習,有些機構還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開展智慧學習的探索。
潛在風險需防範
目前,全球有2.62億失學兒童和青年、6.17億文盲人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不到40%的女童完成了九年教育。這表明,國際社會距離完成2030年教育議程任重道遠。賈尼尼呼籲各國增強緊迫感,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並探索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極不平衡,應用於教育的力度差異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育水平差距,使原本存在的“數字鴻溝”進一步演變為“智能鴻溝”,進而拉大教育差距。這是需要防範的風險之一。
芬蘭國家教育機構總幹事海諾寧提醒說,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讓教學評估變得非常容易,甚至瞬間就可完成,但是可能出現失真和錯誤。因此,不能夠盲目信任和使用,輔之以傳統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倫理問題、數據安全風險等也是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領域需要大力防範的。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在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注重社會價值引導,加強預防,保障數據安全和算法公平,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