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小企業西進意願高 邱謝明點出四大原因
http://www.CRNTT.tw   2018-05-09 00:40:21
南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學會秘書長邱謝明。(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5月9日電(記者 趙家麟)南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學會秘書長邱謝明8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市場的國際通路優勢,加上東協十國零關稅互惠成形,大陸31項惠台措施今年適時推出,對於處於外貿困境的台灣中小企業,將會掀起新一波西進風潮,南台灣就業市場將首當其衝。

  邱謝明為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嘉南藥理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講師,目前從事食品進出口貿易,事業橫跨兩岸、越南等地。

  邱謝明向中評社表示,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導向,早期“一卡皮箱”跑天下,生意做到非洲去。但現今的國際貿易情勢已經改變,台灣對外貿易最大的困難,在於幾乎沒有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和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不到10個。關稅障礙不但增加了貨品的關稅成本,也阻礙了台灣進入國際貿易鏈結大系統。

  邱謝明表示,本來,兩岸ECFA與服貿、貨貿,以及爭取加入東南亞為主體的RCEP,是台灣融入國際貿易新形勢的新路徑,但兩岸服、貨貿談判中斷,台灣貨品無法從大陸轉進擁有關稅互惠的東盟及其他國際市場,東盟10國及RCEP逐年降低關稅,10年來變相成為對台灣的凌遲,因為2018年起東盟成員啟動零關稅,台灣卻還站在關稅高牆之外。

  他舉醬瓜為例,花瓜原料從越南進口到台灣要課20%關稅,加工後再出口到越南,越南要加35%關稅。一來一往,在台灣製造醬瓜比起在越南設廠製造或銷往中國大陸,就要多出55%的關稅。這也是台灣產業繼考量勞力成本之後,將生產基地往西進或南向的重要原因。

  邱謝明表示,大陸在2月28日公布了31項惠台措施,讓中小企業對西進的意願,更大於南向,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中國大陸有龐大的內需市場,經濟規模非東盟國家可比擬;第二,從中國大陸向外延伸出去的國際通路,比起東盟國更遠、更廣。第三,在中國大陸設廠,配套更齊全,包括原物料、零組件的取得與採購,包裝、物流、人力素質等,普遍都優於與東盟國家。第四,中小企業在海外投資、展業,貸款不易,現在大陸願提供融資貸款、研發獎助及稅金優惠等,正切中了中小企業拓展業務最需要的一塊。

  他指出,31項惠台措施,對於已經在大陸的台商,影響不大;對於根留台灣的中小企業而言,過去是將生產線移往大陸,會計、業務、研發留在台灣,但在大陸會展活動蓬勃發展後,業務系統已經移往大陸。現在31項惠台措施,給予貸款、研發與租稅等獎助,研發這一塊也要考慮走人了。

  邱謝明說,只經營台灣內需市場的中小企業,比較不受外貿環境影響。但內需市場的持續萎縮,讓許多中小企業長期處於不找人、不加薪、設備用到老的狀態。但如果要交棒給新一代的話,就不得不考慮到拚外貿市場,西進或南向?從時機點來看,大陸在東盟會員國零關稅的第一年推出31項惠台措施,確實會打動中小企業的心。

  此外,長期以來,“台灣特色”的品牌形象,雖然一直是外貿的優勢之一,但大陸、海外台商擁有相同的能力產製相同水準的商品,且成本較低、通路更廣,並以“華人特色”為訴求,在國際市場和“台灣特色”競爭,形成“台商打台灣”的吊詭現象。他認為,對抗終究難以長久,最後只會走向兩岸台商合作、結盟,共同建構上、中、下游的產業供應鏈,一起打國際盃。

  邱謝明告訴中評社,31項惠台措施的對中小企業的磁吸效應,應該在半年到一年之間會看到一些效應;但中小企業是南台灣提供就業市場的主力,當中小企業新一波的西進風潮發生時,南台灣的就業機會將首當其衝,新的挑戰很快就會到來。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