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給不均”到“質量供給”
“石頭城”長興縣李家巷鎮,全國最大重質碳酸鈣生產基地。鼎盛時期,35平方公里的鎮域內,石粉企業多達235家。同質、低價競爭導致產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現實面前,當地下定決心“寧可GDP少一點,也不能再讓粉塵飛揚”,200多家石粉企業重組成9家,並將騰出的空間用於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等主導產業。
“石頭城”的破立抉擇,正是浙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實寫照。浙江較早意識到供給不均的問題,通過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到“四換三名”、低小散整治等轉型升級組合拳,再到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等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推手,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提高浙江供給體系質量,進而夯實浙江經濟質量優勢。
破得堅定——減少無效供給,浙江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累計著手處置“僵屍企業”959家,其中今年處置404家。省政府明確要求,到2018年底全省基本實現“僵屍企業”市場出清。
立得精准——“只有落後的產品,沒有落後的產業”,成為浙江近年來在發展中凝聚的共識。今年以來,全省範圍內掀起一股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熱潮,向占規上工業比重近60%的傳統製造業開刀,旨在推動傳統製造業提質增效。今年1月至10月,全省十大傳統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長26.9%。
降得實在——我省在全國率先停徵地方水利建設基金,並全部取消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成為全國最早實現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的省份之一。在去年全年減輕企業各類負擔和成本1010億元基礎上,今年1月至9月,全省再降低企業各類負擔和成本920多億元。
浙江素來推崇“畝均論英雄”,加快企業育優汰劣,有效提高了全省供給體系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早在2006年,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配置改革。去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畝均稅收19.1萬元、畝均增加值101.6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0.9萬元/人,同比分別增長15.7%、8.2%、8.9%。
如今,浙江傳統製造業正變得“不傳統”,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成為發展方向。今年1月至11月,全省十大傳統製造業投資2898億元,同比增長7.1%,增速快於工業投資和製造業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