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乘坐小火車暢游位於大雲鎮的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景區。 |
大樹底下不長草。曾幾何時,嘉善感受更多的是虹吸效應帶來的困惑。縣委統戰部部長顧新宇一路見證、參與“示範點”建設。他回憶,早些年農業縣嘉善“似乎什麼都缺”,“總體發展水平長期徘徊在全省中游;嘉善人性格平和安穩,甚至認為‘就一直這樣了’。”
2004年初,就在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戰略”後不久,習近平就到嘉善考察,希望嘉善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交流與合作。嘉善人恍然大悟,緊挨上海就是最大優勢。
但是“接軌上海”並非易事。縣發改局局長朱忠民說,他們努力從上海引進項目、吸引技術人才,但本地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產業結構不配套;交通、教育、醫療等也跟不上上海的步伐……
2005年,習近平再次來到嘉善,希望嘉善在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融入長三角方面邁出新步伐。嘉善人在思考:對於上海,嘉善能“補上”什麼?對於嘉善,上海會“溢出”什麼?
“深挖自身潛力又不失‘個性’,實現錯位發展才能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當時的縣委班子調整思路、果斷決策,充分利用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加強與上海的配套和協作,把“融入上海”作為縣域發展首位戰略。
上海寸土寸金,土地空間有限,嘉善構築“總部在上海,製造服務在嘉善”的產業協作體系。全縣50多名幹部常年蹲點上海招商引資,各鄉鎮、街道加快“退散進集”,重點承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上海人才濟濟,成果轉化空間有限,嘉善創造性地提出“柔性引才”,建設各類創業園,構築“創意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累計引進61名“國千”“國萬”“省千”專家;今年推出“人才新政32條”,吸引都市創客、白領到嘉善工作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