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空氣洗手的機器、以細菌為材料制成的會呼吸的衣服、為管道“看病”的智能球……這些讓全球學界業界專家折服的創新發明均出自浙大學子之手。近年來,浙大學生在德國紅點設計競賽、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全球重大挑戰峰會、國際機器人足球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屢獲佳績。
在海寧市郊一片湖光草色中興起的浙大國際校區,見證了浙大將全新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夢想變為現實。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世界名校紛紛入駐,帶來優勢學科資源,聯合培養人才。這種“一對多”的機構性辦學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在浙大國際校區,學生沉浸於多元化的教育環境,接受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浙大常務副校長宋永華說。
開物前民 勇攀創新高峰
近年來,浙大積極對接創新驅動發展這一國家戰略需求,多學科交融的研究導向、多元開放的學術平台和“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的頂層設計,為師生創業創新營造了優良學術生態。2016年,浙大先後啟動“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畫”和“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畫”,旨在形成高峰凸顯、高原崛起的學科布局,實現浙大基礎學科的全面復興。“基礎科學指標”(ESI)是全球公認的評價大學國際學術水平和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ESI數據庫顯示,截至2017年5月,浙大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百分之一,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工程學、化學、農業科學等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探索世界科學前沿難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浙大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盾構關鍵系統國產化,闖出了一條自主研發高端裝備的道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各行業工業裝置提供了數千套安全可靠的高端控制裝備和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等領銜的能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在煤炭清潔利用、開發廢棄物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等領域取得系列成果,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能源利用的舊面貌……近10年來,浙大師生的科研成果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58項。制備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提出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論與方法,建立肝病腸道菌群基因集……中國科學年度十大進展、中國高等學校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等重大科學進展中,浙大科研創新成果也時常占有一席之地。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新的理論、思想和文化成果,浙大同樣貢獻其創新力量。浙大和省文物局編纂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收錄國內外文博機構收藏的自戰國至清代共約11600餘件繪畫作品,是現當代海內外中國歷代名畫收集最全面、製作最精美、規模最浩大的高端藝術出版物。浙大科技考古團隊的身影出現在戈壁大漠的石窟、青藏高原的殿宇,他們用數字信息技術,永遠留住了珍貴文物的真容。
樹我邦國 創新服務社會
服務於社會、貢獻於人類,既是人們對科研創新的最終期待,也是一流大學的必然使命。多年來,浙大始終圍繞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秉承“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理念,目前已基本形成“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社會服務戰略格局。“政產學研四位一體構築服務社會大平台”,被教育部譽為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浙大模式”。
浙大一直是浙江“智慧引擎”的領頭羊和主力軍。多年來,浙大與浙江各級政府和廣大企業開展了全面、深入的政產學研合作,共參加了20多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0多個省級科技服務平台、100多家省級企業研究院建設,在全省建立了43個技術轉移分支機構,為促進區域經濟、科技、人才全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