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因水而名,因水而興,自古水系充沛,是錢塘江上最紅火的“活水碼頭”。近年來一直處於開發建設時期,區內城郊結合部多、工地多、外來人口多,市政設施沒有完全配套,一些河道受到嚴重污染,群眾怨聲載道。2014年以來,在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部署下,杭州市江幹區實施600餘個治水項目,努力讓這裡再現“錢塘江畔金江幹”的美顔。
《人民日報》報道,64歲的水產攤老板張海清幾乎每天都要夾起寫字板,拉上小電動,出現在江幹區丁蘭街道的二號港、東風港附近一帶跟路人比劃、講理,告訴他人不要亂扔垃圾污染水源。他之所以對水質如此上心,是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民間河長。
“河水的流動性決定了治理工作的綜合性,河水與百姓生活的密切性又決定了治理工作的群眾性。”江幹區治水辦副主任陳宏介紹,“我們著力推行‘5+2’河長制,即區級河長、街道河長、社區河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加上河道觀察員和河道保潔員。由此,社區管不了的有街道,街道管不了的還有區裡,河長管不了的有警長,日常還有民間河長來幫忙監督,河道治理真正實現了從單獨作戰向綜合治理、從階段性突擊向常態化監管、從鬆散型管理向網格化管理三個轉變,確保河道治理取得實效。”
河道不“黑臭”只是治水的一個基礎,水質能否不反彈?河道能否常葆岸綠水清?對於這些問題,百姓同樣關心。2016年以來,江幹區決定在河道治理的基礎上,以丁蘭街道為示範,探索系統治理、科學治理、區域治理。“我們目前的做法是‘設計—治理—養護’一體化,丁蘭區塊11條河道的清淤、生態治理、長效管養等工作被打包成一個項目,包括前期招標、中期建設和後期管養,都統一規劃、統籌考慮、一體實施。”陳宏說。
“幾年前,和睦港在杭州大名鼎鼎,而這個名聲卻是因為黑臭。”江幹區治水辦有關負責人舉例說,“2015年,和睦港成為第一條被寫入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的河道,承諾要重點治理改善環境。經過一年的整治,如今這裡的幹流水質有了明顯改善,三項主要水指標提升幅度均達50%左右。”和睦港只是治理成效的一個縮影,據統計,目前全區基本實現河道零黑臭、污水零直排,轄區河道監測斷面V類水達標率從2014年16.67%提升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