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理解中國外交3.0:從經營南海到佈局“海絲”
http://www.CRNTT.tw   2016-04-03 00:53:30
中國設立三沙市,以加強對南海地區的有效管理。
  中評社╱題:“理解中國外交3.0:從經營南海到佈局‘海絲’” 作者:儲昭根(杭州),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兼職研究員

  作者指出,中國“海上絲路”的倡議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加強、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共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以及破解中國能源、資源與貿易安全的瓶頸與困局。中國經營南海,只不過是面對外部挑釁及攪局,被動式,或條件反射式地回應與應對。也就是說,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積極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塑造地區互信與和平,主動佈局地區合作與共同發展,才是中國外交3.0真實意涵,世界需要對此多一些耐心與理解。

  隨著全球化加速,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發展,以及中國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急劇上升,國際安全壓力和國內發展壓力也隨之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對中國過去長期堅持的一系列戰略原則和外交思維形成了嚴峻挑戰,要求並推動了中國外交轉型。中共十八大以後,中國外交在心態、姿態、理念及行為上,正從“被動應對內外挑戰”的壓力型外交向“主動進行佈局謀勢”3.0版的奮發有為型外交轉變,步入了負責任大國外交的新時代。①為此,中國領導人已提出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亞洲安全觀、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倡議和概念。

  但要理解中國外交3.0版本,最直接的就是瞭解、理解中國經營南海,及佈局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新戰略。由於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陸海兼顧的大國,中國歷代國家安全形勢造成了重視陸權、輕視海權的傳統。隨著中國的注意力由傳統陸權轉向對海權的經營,隨著中國海軍戰略正在向“近海防禦、遠海防衛”轉變,中國正當、合法的經營南海行為,卻似乎讓一些人“群情激憤”。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引世人注目。這不僅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自18大召開以來在外交領域全方位的內容設計中新的重要概念,還是中國外交系列新戰略、組合拳。中國為何提出海上新絲路的構想?又面臨什麼樣的阻力?如何理解中國的行為?本文試圖對此加以闡釋。

  “海絲”的中國意圖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由此,“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應該說,“海上絲路”進一步表明中國長期以來海權與陸權之爭出現戰略性變化。問題在於,美國的海上優勢一直是美國霸權的基石,並且美國始終堅持認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和影響一直取決於它的海上力量。②正因為如此,中國實力的增長,及任何與海洋相關的政策或行為都容易被視為對美國西太平洋海上霸權的挑戰。那麼,中國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真實意圖何在?

  首先,中國“海上絲路”的倡議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加強、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中國—東盟關係從1991年成為對話夥伴,到1997年12月雙方確立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再到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確定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同年,中國政府宣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如期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不僅如此,在東盟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第一個明確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第一個確定同東盟建立自貿區。中國高度重視並致力於發展深化同東盟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由於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打造自貿區升級版,促進中國與東盟全方位合作,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這使得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東盟必然選擇與根本需求。換句話說,中國海上“新絲路”構想的基本目的還是在於加強、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是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重視周邊外交的產物。

  其次,共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和平與發展成為各國的共同追求。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特別是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不僅可以輸出豐富多彩、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發展機遇。中國已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中國能夠攜手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正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決策層審時度勢,下決心把中國發展的機遇變成世界的機遇,反過來再把世界發展的機遇變成中國的機遇,為中國的剩餘資金、製造設備尋找更大、更廣闊的市場。所以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外開放,以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更多國家。

  最後,破解中國能源、資源與貿易安全的瓶頸與困局。中國從1993年起就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9年石油進口依存度首次超過50%的警戒線,201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2%。中國能源進口,特別是油氣對外合作主要集中於中東、中亞、俄羅斯及非洲等地,除這些地區政經形勢較不穩定外,石油運輸的海上交通線控制在美國及關鍵海域的周邊國家手中,加上沿途存在海盜和恐怖主義的威脅,這都給過多依賴石油進口的中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帶來挑戰。國務委員楊潔篪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21世紀海上絲路建設是對古代海上絲路的傳承和發展,重點面向東南亞國家,聯通南亞、西亞和部分非洲、歐洲國家。這與中國能源、資源進口及貿易通道的路徑相吻合。他還強調,21世紀海上絲路將“自然延伸至南太平洋”。③也明顯是保障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等基本原材料的需要。中國原油進口的90.37%,鐵礦石進口的97.53%,銅礦石進口的92.18%,以及煤炭進口的92.20%,均是通過海運實現的,其中經“海上絲路”進口的原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6%。④因此,正如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3月19日的文章指出:海上絲綢之路已代表的是中國最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因為它讓中國進入東南亞、南亞和中東三大經濟區,同時因為它是中國對許多戰略材料,包括石油、鐵礦石和銅礦石進口的路線。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