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兩岸論述為何調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這次就職演說中,蔡英文沒有正面回答是否存在“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也沒有清楚地表達其認同“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但加大了有關對中華民國憲法表述的份量,並且表達了將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意願,而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帶有明顯的“一個中國”或“一國兩區”的特色,這與民進黨傳統上的一邊一國的兩岸政治定位是不同的。那麼,蔡英文為什麼要做這一論述調整呢?
原因可能有三點:其一,蔡英文認識到改善台灣經濟狀況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這次民進黨的勝利,並非該黨以往做出了多少讓台灣民眾滿意的業績,而主要是民眾對國民黨執政的不滿與失望,在“單一選舉相對多數勝出”選制的作用下促使民進黨得以獲勝。而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主要就是對其在經濟方面施政無力的不滿,如果民進黨上台後無法改善台灣經濟甚至使經濟進一步惡化,那麼民眾不滿的矛頭將很快對準新執政者,所以島內媒體一致認為“新當局與選民之間蜜月期很短,甚至沒有蜜月期”。對此,蔡英文心裡十分明白,所以儘管提出“新南向政策”、“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等系列力圖將貿易重心多元化、擴大內需、改變台灣經濟發展模式的政策規劃,但也清楚台灣經濟與中國大陸經濟的密切關聯,清楚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對台灣經濟的至關重要性,清楚大陸態度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關鍵作用(以往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問題上,蔡英文一般只強調要努力參與美國主導的TPP,但在這次“520講話”中,蔡英文也表示要參與中國大陸在其中有很大影響力的RCEP,這表明蔡英文重新正視RCEP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並希望得到中國大陸的支持)。
其二,中國大陸方面的堅定立場迫使蔡英文不得不調整政策。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定位上一貫主張“一中一台”或者一邊一國,這樣的政黨重新上台執政,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是個衝擊。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大陸方面通過相關領導人講話、國台辦發言人記者會、《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等形式,反復傳遞了堅持“九二共識”不動搖的明確信息,指出“否定'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勢必導致兩岸關係現狀的改變,兩岸政治互信及制度化協商機制就會坍塌”,並指出對此該負責的是台灣新執政者,“產生的後果只能由民進黨當局承擔”。相信蔡英文及其執政團隊對大陸方面的嚴正態度及說到做到的風格是清楚的,如果蔡英文還維持原來的兩岸政策基調而不做任何調整,無疑將使兩岸在“520”之後“迎頭對撞”,而“對撞”將產生台灣難以承受的經濟、政治乃至“安全”上的衝擊後果。
其三,國際社會有關“一個中國”的共識對台灣新當選的執政者產生了相當的壓力。國際社會普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對亞太區域安全與穩定的破壞。美國官方發表的“2016軍力報告”近十年來也首次重提“不支持台灣獨立”,使台灣島內企圖挾洋自重的台獨勢力倍感挫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減輕了新當局在調整政策時來自“極獨”方面的壓力。
蔡英文應如何完成答卷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儘管展示了一些積極面,但在兩岸關係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態度還是相對模糊的,她還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沒有明確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蔡英文雖然表示希望“維持現有的對話與溝通機制”、“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但對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切,並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所以,誠如大陸國台辦負責人在5月20日發表的談話中指出的那樣,“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未來,蔡英文及其執政團隊應該以實際行動完成好這份答卷。而要完成好答卷,至少應該在以下這幾方面展示其善意與誠意:
一是在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認同其核心意涵上進行清晰的表述。這是兩岸交往互動的政治基礎,不容模糊回避。如果蔡英文及其執政團隊不願意使用“九二共識”這四個字,那麼應該拿出能清楚體現“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新說法,接受大陸方面的檢視。
二是在涉及中國整體利益的原則性問題上站穩立場。特別是在有關南海與東海爭端上,台灣有關方面應該以維護兩岸所有中國人的利益為最高目標,切實維護中國祖產。海牙國際仲裁庭可能於近期公佈所謂“菲律賓南海訴華案”的裁決結果,台灣當局對此如何表態,將是其是否能做到“兩岸團結對外”的具體體現。
三是不搞所謂“去中國化”的動作。台灣新當局不應鼓吹所謂“天然獨”,不應主導“文化台獨”以及“教育台獨”,也不應在這些問題上推波助瀾。台灣新當局不應迎合島內某些“極獨”勢力的要求,炮製、操弄所謂的“民主原則和普遍民意”或者以其為藉口,在所謂“去中國化”上製造傷害大陸同胞感情的事端,特別是不能在內部法規的修訂上,為帶有台獨指向的所謂“公投”打開方便之門。
四是正視民進黨的台獨論述,推動該黨轉型。台灣地區新領導人蔡英文既然同時身為民進黨主席,那麼對該黨政策路線轉型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蔡英文在“520講話”中呼籲兩岸執政黨“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而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就是阻礙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歷史包袱,如何“放下”這一包袱,就看民進黨能否廢除至少先“凍結”這一台獨文件,這是民進黨有無誠意打開民、共兩黨正常交往之門的試金石。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6月號,總第2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