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港澳比較視野下語言文字態度與身份認同
http://www.CRNTT.tw   2024-08-30 14:07:35
表1:港澳居民對不同語言的使用及態度
表2:港澳居民對不同文字的使用和態度
  中評社╱題:港澳比較視野下語言文字態度與身份認同 作者:郭宇菲(廣州),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立足於港澳比較視角,根據2022年港澳社會心態民調數據對港澳兩地居民的語言文字態度及身份認同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粵語和繁體字在港澳社會占主導地位;澳門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熟悉度和好感度明顯超過香港;語言文字和身份認同之間存在複雜的、非單一指向性關係。在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形勢下,本文建議從戰略層面對港澳地區的語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發揮語言資源的文化認同功效和對外橋梁作用。

  語言是集體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之一①。在族群文化符號體系當中,語言因其承載的歷史維度、文化內涵以及作為溝通工具的實用性與公共性,成為族群和民族共同經驗的有效載體。即便在全球化、流動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當今社會,“能否說當地語言”仍被世界多國民衆廣泛視為最能體現國民身份的指標②。

  然而,語言與身份認同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因地制宜的。語言既包括不同語種的語言(如英語、法語、漢語),又包括同一語種下的各種地域變體(如粵方言、閩方言、普通話),不同的語言分別在集體身份認同的構建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文選取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在歷史發展、語言生態、政治經濟體系等方面有著深刻相似性但又有一定差異性的地區,以兩項頗具對照比較意義的港澳兩地居民社會心態民調數據為基礎,比較澳門與香港居民關於語言態度與身份認同的異同,以期揭示語言認同與身份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整體規劃提供理據和展望。

  一、港澳身份認同及語言態度的相關研究

  香港和澳門同屬嶺南文化圈,民系結構、語言結構、文化傳統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粵方言是港澳兩地最主要的語言,被絕大多數市民視為“母語”,閩方言和客家方言亦作為母語零星分布。兩地又各具殖民管治歷史遺留下的語言特色,英語或葡語在社會中仍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的官方語言為中文和英文,粵方言、英語和普通話為社會語言生活中的三大語言。澳門的官方語言為中文和葡文,社會語言生活包括粵方言、普通話、英語、葡語等四大用語。由於港澳社會沒有經歷過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的運動,加之生活上長期受殖民國語言的影響,導致“中文”在兩地產生獨特的形態。在港澳社會,“中文”口語通常被默認為是指粵方言,書面語則以繁體字書寫,在正式場合使用以北方白話文為基礎的現代標準漢語(以下稱“繁體字標準中文”),在衆多非正式場合常見一種夾雜粵方言口語、文言文和英文的元素的中文表達,俗稱“繁體字港式中文”。

  香港和澳門在分別經歷被外國殖民管治的歷史後才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這一特殊歷史及其所塑造的社會形態和價值觀念,使兩地居民在重新界定自我身份時面臨不同於內地居民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整體而言,兩地居民的集體身份認同,皆包含本土意識、國家意識和全球意識三個部分。回歸以來,香港居民以香港人為主認同的比例,始終遠高於以中國人為主認同的比例③。而澳門居民對澳門人和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都很高,以中國人為主認同的比例,長期以來高於以澳門為主認同的比例④。

  普遍認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萌芽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反殖民主義思潮,隨著7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和粵語文化事業繁榮而進一步發展成形。回歸以後,香港人的本土意識在強調與內地不同的基礎上持續建構,“香港人”身份與“中國人”身份曾一度相互分離、漸行漸遠。在香港邁入由亂及治的新時期後,本土身份和國民身份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⑤。相比之下,澳門人似乎從未形成與國家意識強烈對抗的本土意識。有學者⑥認為,澳門在400多年的葡治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總是處於大國政治的漩渦之中,使得澳門社會從未出現過一個單一的主導社會意識,在社會心態方面呈現善於妥協的特徵。對於澳門居民而言,“中國人”或“愛國者”不失為一種可接受的身份表述。同時,澳門民衆對於本土身份的表述也是含混不清的,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如“香港人”那般的具有清晰辨識度的“澳門人”身份論述。

  語言方面,回歸後,粵方言仍在香港社會中占主導地位,被視為最親切、最能代表香港人身份的語言。英語一向被香港民衆視為實用價值最高、最能體現社會地位的語言。回歸後英語在香港的普及度和使用率不降反增,在香港民衆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出實用性的範疇,開始具備本土身份認同的功能。普通話的普及度雖較回歸前有所提高,但在工作與生活場合仍較少被使用,民衆學習普通話的動機多出於實用性而非認同感。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普通話和簡體字被一些本土主義分子視為“內地他者”的象徵符號,教育局的“普教中”計畫和簡體字識讀教育常在媒體輿論空間被污名化。對於澳門民衆而言,粵方言也是澳門民衆最常使用、最能代表澳門人身份的語言。回歸後,英語在澳門的使用率與掌握度不斷提升,葡語的使用率與掌握度卻在不斷下降。澳門居民的葡語能力普遍偏低,葡語在澳門的普及程度遠不及英語。普通話在澳門的使用比例逐年穩步增加。整體而言,民衆對於學習普通話并無反感之情,甚至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喜愛。

  雖然關於港澳的語言問題和身份認同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較少有研究以定量的方法,系統分析港澳居民語言態度和身份認同之間的關聯。黎美玲⑦曾於2009年就香港高中生的語言態度與身份認同的相關性展開調查,將身份認同作為變量來考察語言態度。王佳煌和詹勝傑⑧參照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1996-2016關於香港人身份與國家認同的追蹤調查⑨,以澳門居民對中國及本土的政治符號和文化符號為切入點,考查澳門人身份認同的特點,并比較港澳居民身份認同的異同。該研究指出,澳門居民對代表中國的政治符號(如:國旗,國歌,人民解放軍)和文化符號(如:萬里長城)的自豪程度遠比香港要高。然而,港澳兩地居民都對粵方言這一本土文化符號深感自豪,對於粵方言的接受程度明顯高於對普通話的接受程度,衹是澳門民衆對普通話的抗拒程度比香港民衆稍低。作者還通過建立邏輯回歸模型,發現粵方言的自豪度與澳門人身份認同呈顯著的正相關性,以普通話自豪與澳門人身份認同呈微弱的負相關。

  綜上所述,語言對於港澳居民而言是一個表達集體身份認同的顯性符號。身份認同是一個持續建構的動態過程,港澳兩地居民的本土意識和國家意識仍處於一個不斷建構、相互影響的歷史進程中。在港澳發展進入新時期的背景下,兩地居民的集體身份認同是否產生新的變化?兩地居民如何通過語言這一文化符號重新認識自己、表達自己? 

  二、2022年港澳社會心態民調數據分析

  為更準確把握當前香港、澳門居民對語言文字態度及其與身份認同的關係,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在定期開展的香港和澳門社會心態民意調查的問卷中設計了直接相關的9個問題,并於2022年11月同期分別展開調查。本調查委托專門的民調公司,采用計算機輔助電話問調系統(CATI),以簡單隨機抽樣方式,分別對港澳居民進行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1073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及1003名18歲以上的澳門居民。

  由於電話訪問中被訪者的年齡和性別分布情況與港澳居民的真實情況有所不同,調查結果分別以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2021年全港中期人口普查數據和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21年終公布的最新人口統計資料為基礎,通過男性和女性各年齡段真實人口百分比/民調被訪者,計算出人口加權參數,并通過SPSS軟件對訪問結果中的年齡及性別參數實施加權處理。

  (一)港澳兩地居民對不同語言文字的使用及態度

  關於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調查問卷題目共有五題,分別從使用率、熟悉度、親切度和自豪感等方面考查受訪者對不同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及態度。

  當問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語言”,香港被訪者的回答的比率排序為:粵語(98.51%)>英語(19.01%)>普通話(13.51%);而澳門被訪者回答的比率排序為:粵語(98.4%)>普通話(23.43%)>英語(15.35%)>葡語(3.99%)。該語言結構對比反映出,港澳均屬於粵語文化圈,粵方言是兩地民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語言,但澳門民衆對於普通話的日常使用率高於香港。

  在問及“以下哪種或哪些文字對你來說比較熟悉”,香港受訪者的回答為:繁體字標準中文(77.17%)>繁體字港式中文(47.25%)>英文(21.81%)>簡體字中文(15.94%);澳門受訪者的回答為:繁體字標準中文(68.79%)>繁體字港式中文(45.86%)>簡體字標準中文(29.61%)>英文(13.76%)>葡文(5.88%)。這一結果反映出,繁體字中文同為港澳居民最熟悉的文字,但澳門民衆對簡體字中文的熟悉程度高於英文,熟悉簡體字中文的人口比例幾乎為香港的2倍。

  在問及“哪種或哪些語言讓你覺得親切”時,香港被訪者的排序為:粵語(97.02%)>英語(18.83%)>普通話(16.59%);澳門被訪者的排序為:粵語(94.72%)>普通話(32.90%)>葡語(12.16%)>英語(11.57%)。

  當問及“哪種或哪些語言讓你覺得自豪”時,香港被訪者的排序為:粵語(74.18%)>英語(32.43%)>普通話(25.72%),澳門被訪者的回答為:粵語(82.65%)>普通話(35.89%)>英語(17.45%)>葡語(13.56%)。

  在問及“哪種或哪些文字覺得親切”時,香港被訪者的排序為:繁體字標準中文(68.59%)>繁體字港式中文(51.91%)>英文(16.78%)>簡體字標準中文(12.86%);澳門被訪者的回答為:繁體字標準中文(63.51%)>繁體字港式中文(46.86%)>簡體字標準中文(24.53%)>英文(11.27%)>葡文(5.58%)。

  [表1:港澳居民對不同語言的使用及態度]

  從以上三題回答情況看來,港澳兩地居民都一致認為粵語是讓他們感到最親切和自豪的口語,都視繁體字中文(無論是標準中文,還是所謂“港式中文”)為最親切的文字。然而,澳門居民對普通話的親切度、自豪度排在英語和葡語之前,比香港居民更高。澳門居民對簡體字的親切度排在英文和葡文之前,也比香港居民更高。香港受訪者對英語和英文的親切度及自豪感均排在普通話和簡體字之前。

  為進一步探究兩地居民的語言態度受到哪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對港澳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語言使用情況與語言態度的相關性進行卡方檢驗分析,發現兩者卡方P值均遠遠小於0.05。這說明港澳居民對語言的日常使用率與語言態度皆呈顯著正相關性,即:無論港澳居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是經常使用某種語言(粵語、普通話、英語或葡語),就越容易對該語言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

  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及語言態度與個人背景呈現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總體而言,香港與澳門情況相似,具有內地新移民、年齡60歲以上、從事服務業和行政管理等職業的人員,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正面態度(親切度、自豪感)占比稍高。期望與內地進行更多交流互動的群體,通常也對普通話和簡體字持較積極的態度。然而,港澳兩地的調查結果都反映出,相比其他年齡層,19-30歲的青年群體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親切態度比例均為最低,澳門居民19-30歲青年群體對普通話有親切感的衹有19.8%,而香港該年齡段僅有7.8%。澳門居民19-30歲青年群體對普通話的自豪感也是各年齡層最低,僅占23.7%。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港澳兩地的青年群體對國家語言文字的認同程度都相對偏低。

  [表2:港澳居民對不同文字的使用和態度]

  綜上所述,粵語和繁體字中文是港澳兩地居民最常使用、最感熟悉、最為親切的語言和文字。普通話和簡體字中文在澳門語言生活中排名第二,在香港則位居第三。澳門居民對普通話和簡體字中文的熟悉度和親切度,高於英語、葡語及其文字;而香港民衆對於英語和英文的熟悉度和親切態度,略高於普通話和簡體字中文。兩地民調結果相比,澳門居民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熟悉度和親切度顯著高於香港居民。不過,澳門居民對葡語和葡文的使用率和熟悉程度偏低,側面反映出澳門在葡語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較大提高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