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市場差 吳芳銘:兩岸政治氣氛影響銷售
http://www.CRNTT.tw   2020-09-20 00:09:56
前高雄市農業局長吳芳銘。(中評社 蔣繼平攝)
台灣農產品2020年1到8月主要出口地,中國大陸最多,出口值為6.6億美金,占比20.9%,年增率-21.6%。(照片:農委會)
  中評社高雄9月20日電(記者 蔣繼平)台灣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地為中國大陸,今年外銷量銳減許多,前高雄市農業局長吳芳銘接受中評社訪問分析,除了疫情因素之外,台灣冷鏈技術上不去,面對大陸水果競爭,另外兩岸關係不好,也反映台灣水果出口走走停停,還有大陸消費者主觀選擇上的市場銷售情形。他認為,政治氣氛不好多少應該是有影響。

  吳芳銘,1971年生,雲林人,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EMBA)。曾任嘉義縣副縣長,曾經擔任國民黨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任內的高雄市農業局長,對農業相關議題瞭解。

  根據農委會網站統計資料,台灣農產品今年1到8月主要出口地前三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而中國大陸出口值為6.6億美金,占比20.9%,年增率-21.6%,與去年同期出口值8.4億美金相比,整整少了1.8億美金,出口大陸銳減不少。

  針對台灣農產品今年出口大陸減少情況,吳芳銘表示,除了疫情影響之外,年初也受到台灣貿易商把B級品當A級品出口,被檢查出而遭到退貨,也讓後續檢驗更加嚴格,而被打下來的B級品流入市場也影響市場價格。

  此外,吳芳銘指出,台灣鳳梨9成出口大陸,今年上半年出口時有感受外銷不是那麼順,出口走走停停,有感受到是受到行政和檢疫手段影響;再來進到大陸市場後,販售也沒有那麼順,這些相關訊息也透露反映兩岸關係緊張有關。

  加上從台灣貿易商與農民的反應,從今年一月台灣大選、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6月罷韓等重大政治階段,以及ECFA會不會延續等議題,吳芳銘說,這些都讓貿易商和農民十分擔憂和緊張,可看出兩岸關係降到冰點都有關係。

  若以農產品的外銷來看,吳芳銘指出,台灣的“農產冷鏈”技術還不夠完整,冷鏈是控制溫度的供應鏈系統,從原材料供應、食品工廠內生產、貯藏運輸至販賣銷售等物流環節,控制在一定低溫,以延長和確保產品的保存期限。

  假使冷鏈技術好的話,就可以調節市場供需,避免產量過剩時不會只有倒掉的選項,即可穩定物價。所以外銷大陸今年減少的情況,吳芳銘認為,也與品質問題、技術問題、還有兩岸關係問題。

  兩岸關係會影響消費者主觀選擇喜好,吳芳銘說,大陸的消費者恐怕也有心理因素或是疙瘩,可能覺得買了台灣農產品是基於對台灣的情感,但兩岸關係越走越冷,就會影響消費者的主觀意願,這都會有影響,銷售少就會影響外銷量。

  至於台灣農產品面對大陸市場上的競爭,吳芳銘表示,台灣水果占大陸市場整體不到1%而已,大陸也會從全世界進口各種品種,譬如麝香葡萄、車厘子櫻桃等等,非常多,品質也不見得輸給台灣。

  吳芳銘表示,大陸經濟發展起來後,大陸農民也願意花錢投資提升技術,加上大陸這幾年鐵路、公路、機場交通運輸網發達,本來只能局部區域性銷售的大陸農產品,也開始可以進行跨省市銷售,大陸水果也會和進口水果展開競爭。

  吳芳銘表示,大陸地緣關係離台灣最近,檢疫條件沒那麼高,檢疫條件高,那栽種過程用藥標準就要提高。若捨近求遠,就會遇到船期太長有賞味期的問題。也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出口,雙方都要談判、協商、交易,所以兩岸才會簽ECFA。

  吳芳銘認為,大陸是台灣最主要的市場,如果大陸願意買,為什麼不賣大陸,其他地方沒那麼好賣。而且外銷平常就要經營,不能崩盤價格低才想到要外銷,必須要穩定維持外銷出口,而且每年都要做,通路才有辦法維持並拓展,並非易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