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樹立國際視野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http://www.CRNTT.tw   2020-07-25 08:42:19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能夠參與高水平國際合作和競爭。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宏闊的歷史眼光考察世界發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大實踐。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合作發展。一年多來,在黨中央關懷支持下,內地與港澳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襄盛舉,建設熱潮澎湃而起,邁開了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堅實步伐,寫就了共擔民族復興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壯麗詩篇。

  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動應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

  光明日報發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丁晉清文章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貿易保護主義、排外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一定挫折,中國發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助於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

  世界級城市群是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新載體。放眼全球,城市群特別是灣區城市群是一個國家經濟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經濟發展水平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創新要素吸引力強,能夠參與高水平國際合作和競爭。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約11.6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11.61%。

  世界級城市群是引領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世界級城市群無論是經濟實力、外向程度、產業形態、創新要素,還是城市競爭力和區域一體化水平,都具有優勢和話語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構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尤其是近年大灣區又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培育了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有望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成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尖兵。

  世界級城市群是實現開放包容發展的重要平台。世界級城市群經濟互補性強,能夠增加不同城市間、不同產業間的融合程度,形成協同發展共同體。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協調好粵港澳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分工,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比較優勢,推動各城市在創新鏈、產業鏈上合理布局分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格局。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勇於解決與發展不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法規制度束縛,實現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融合,合力應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潛在變化。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全球核心競爭力

  文章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技術創新,深刻改變國家間比較優勢和發展優勢。我們更加意識到,核心關鍵技術是買不來也討不來的,必須實現引領型創新。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應有之義。

  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依托灣區城市群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許多發達國家推動經濟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趨勢。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依賴自身資源和港口群,抓住三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相繼形成並迅速崛起,實現了從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到創新經濟的飛躍。粵港澳大灣區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資源,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高度融合,開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以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的強勁新引擎所產生的乘數效應、集群效應和團隊效應初步顯現。

  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增強經濟創新能力,必須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結合各自實際,出政策、優環境、建載體、引企業,不斷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創新高地。例如,合力打造“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形成產業聯動、空間承接、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瞄准國際前沿,圍繞網絡與通信、人工智能等9大重點領域,著力“穩鏈、補鏈、強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破除體制障礙、加強國際交流、吸引優秀創新人才團隊等方式,連接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創新生態再優化、創新能力再提升、創新經濟再升級。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特別是在科研資金流動、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等方面掃除障礙,促進創新要素便捷流通,形成獨特的科技創新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引入國際科技組織、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科技經濟合作競爭。面向全球吸引人才、利用人才,遴選和發掘前沿領域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和匯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團隊,構建了國際化、開放型的區域創新共同體。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