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陸軍士兵參加北約實彈演習。 |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從“互操作性”轉向“互換性”——美謀求北約諸國深度綁定
美國媒體近日發表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學教授本傑明·詹森的文章《北約的未來:從互操作性到互換性》,提出北約集體防禦長期依賴的互操作性已不足以應對新的挑戰,必須升級至互換性。
文章稱,互操作性是自冷戰以來北約聯合戰鬥力生成的重要支撐,互換性將指導北約未來的集體防禦。近年來,美國一直在推動北約從互操作性向互換性轉變,並與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在海上行動中驗證互換性的概念和效果。
互操作性是北約盟軍司令部轉型的一個重要概念,目的是使30餘個成員國並肩作戰。北約對互操作性的定義是“一致、有效和高效地共同行動以實現盟軍目標的能力”,它包括任何使北約成員國在技術、程序、人員和信息方面聯繫起來的因素。其中,技術互操作性涉及硬件、設備和系統的標準化;程序和人員互操作性涉及原則、戰術、建立通用術語和訓練,以確保盟國間的共識;信息互操作性涉及構建互聯互通的作戰網絡,如接入北約聯合任務網絡和盟友加入美國的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網絡。北約各成員國通過互操作性提升了信息共享和態勢感知能力,從而可以更迅速有效地作出決策。
互操作性在北約集體防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應對當前地區衝突等新形勢下已顯現不足。北約部分國家雖然提供了大量軍事裝備和系統,但其互操作性未達預期。美國媒體稱,北約一些國家的士兵,在初次接觸不同國家按北約標準製造、包裝各異的炮彈時,竟顯得不知所措。“環太平洋2022”多國聯合演習也暴露了互操作性方面的問題。演習期間,美軍MH-60R“海鷹”直升機未能按計畫降落在澳大利亞的艦艇上,原因是澳海軍參演艦艇的甲板均不支持“海鷹”起降。
文章稱,互換性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指一種商品可以在不造成重大價值損失的情況下與另一種商品互換。在軍事領域,意味著從火炮、導彈到戰鬥機,任何裝備都可以在不造成價值顯著損失的情況下執行多項任務;一國的裝備也可以在另一國軍隊中使用。比如,一國的炮彈和導彈短缺時,可由盟國提供支援;缺少艦艇甚至航母時,可由盟國裝備填補。互換性不僅涵蓋硬件,還包括人員和系統的互換。當前,美國和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海上力量合作正逐步走向互換性。
2020年7月,美國海軍“好人理查德”號兩棲攻擊艦因失火嚴重受損,影響了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部署計畫。當時,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正準備前往亞太地區,美國便提出利用英軍航母來填補自身的空缺。美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宣稱,美英海軍關係愈加緊密,目標不僅是實現艦隊互操作性或一體化,還要在航母作戰、水下作戰等領域達成互換性。
2021年5月至9月,“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搭載由英國空軍第617中隊和美海軍陸戰隊第211戰鬥攻擊機中隊混編的F-35B戰鬥機機隊,前往亞太地區部署。英國航母指揮官安格斯·埃森海表示,英美戰鬥機混合部署使雙方的互操作性提升至新高度,並進一步實現互換性。由於英國空軍缺少F-35B,美國F-35B經常在英國航母上參加演習訓練。
分析人士指出,無論互操作性還是互換性,其推動者都是美國。美軍曾特別強調與盟友間的互操作性,認為它是作戰概念、通信、情報共享和裝備等所有聯合行動要素中的首要問題。如今,美軍又大力推崇互換性,聲稱與盟友保持裝備互換性是確保未來成功的關鍵。雖然概念變化,出發點仍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與互操作性相比,互換性更能將盟友和夥伴國緊緊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
無論北約盟友還是其他夥伴國,與美國的軍事力量相比仍處於弱勢地位,所謂的互操作性或互換性,實際上都是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單向控制。尤其是互換性,它能在更大程度上將其他國家整合進美國的全球軍事體系中,使它們任由美國驅使。而且,互換性還具有政治意義。比如,英美聯合部署航母特遣編隊即為一種捆綁效應,這意味著對該編隊的攻擊將被視為對英美兩國的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互換性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就像互操作性一樣,儘管推行了數十年,但至今也不能說完全實現。它需要概念的發展,持續的驗證、投資、測試、訓練和演習等。美海軍還表示,如果沒有國際供應鏈參與並推動實現武器裝備的兼容性,互換性的未來發展將受到限制。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