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坐落港島東隅臨海而建的大型中產屋苑杏花邨,落成30多年,因擁有地鐵上蓋的交通之便,加上能眺望無邊際的海景,成為“上車靚盤”之一。時至今日,杏花邨已是不少“長情業主”退休的安樂窩。不過,一場黑暴風波,加上黃絲區議員把政治帶入屋苑,和諧小社區變得不再和諧,休憩宜人的住宅社區掛了充滿歪理的“黑暴標語”,街坊街里的不再笑臉迎人,杏花老居民惋惜:“現在住得唔太舒服”。
“一次去杏花邨探望親戚,覺得環境不錯,於是在1987年入紙購買‘下杏’(22至25座)樓花,到1989年入夥。”現年70歲的施先生是“下杏”的首批業主,收樓後雖然曾經把單位放租,但最終還是情歸杏花邨。杏花邨海濱走廊一望無際的海景,更燃起他對攝影的熱情,“一落樓就有長長的海濱,最重要的是不會再填海,能够永遠擁有這優美的景色,拍攝日出、日落最好不過。”
中產屋苑多長情業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售的杏花邨,當時呎價在800元左右,兩房單位的“入場費”大約30萬元,被視為中產屋苑;由於杏花邨建於港鐵站上蓋及周邊,地鐵直達且環境清幽,升值潛力甚高,銷情理想,吸引不少“長情業主”持貨至今。
不少業主與施先生一樣都是在探望親友時,被杏花邨的優美環境所吸引,無心插柳下成為長情業主。早期購入物業并出租,約十多年前退休,收回單位自住的徐先生認為,杏花邨衞生好又乾淨,而且治安良好,周邊種植各式各樣的花草園藝,還有臨海美景,加上樓層密度低、空氣好,非常適合退休生活。施先生直言與左鄰右里“朝見口晚見面”,不知不覺便成了好友,“朝早晨運大家會打招呼、閒聊,15年前有《大公報》贈閱版在座頭擺放,大家睇完報紙後就會風花雪月一番。”
年屆86歲、人稱“嘜哥”的麥先生入住杏花邨已近30年,除了狂風暴雨惡劣天氣,他每天都會到海旁晨運,而記憶最深刻的是多年前親睹防波堤的崩塌。“嘜哥”憶述有一天晨運時,在海旁的防波堤地面發現一個如一元硬幣大小的小洞,當時未有太在意,但走回來時看到洞口慢慢擴大,結果該石堤嚴重崩塌,所幸未有造成傷亡。“嘜哥”的兒子亦是杏花邨的第一代居民,他在1993年才與兒子成為鄰居,而“嘜哥”的女兒和孫兒與其同住多年,三代同堂。
居民難忘防波堤崩塌
麥小姐表示,當初搬到杏花邨時覺得位置偏僻,只有地鐵直達,但時至今日,屋苑的巴士、小巴及邨巴等交通及生活配套已臻完善,成為市區難覓的好居所,“太古城座數太多,而且是開放式設計,反觀杏花邨密度低、空氣又好。”麥小姐認為屋苑設有泳池、遊樂場及大型商場,切合不同年齡層的需要,“就算留在邨內,幾代人都可以自得其樂。”
無奈去年爆發的黑暴,徹底打破了杏花邨的寧靜與和諧。“以前到了晚上八、九時便很靜,偶然會聽到船鳴;可惜去年開始,晚上變得很嘈吵,暴徒入邨,居民因怕被起底,無時無刻都提心吊膽。”麥小姐坦言“現在住得唔太舒服。”
黃區議員縱暴惹恐慌
身為業主委員會委員的當區區議員黃宜,縱容黑暴在邨內肆虐橫行,公衆地方貼了大量黑暴文宣,有居民向黃宜要求清除,她充耳不聞,更帶領黑衣人在杏花邨港鐵站聚集搞事。曾有老居民撕掉黑暴文宣,即被多名黑衣人狂追喊打,躲入管理處要求報警,黑衣人竟揚言不讓警員入邨。
昔日杏花邨的陽光燦爛已變得烏雲蔽天,長者與年輕人、或是鄰里之間,因政見不同而變成敵對關係。麥小姐等一代杏花邨“長情業主”,希望屋苑能盡快回歸平靜,居民能够重現友好笑臉,尋回昔日的安樂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