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民黨向下沉淪,但可制衡民進黨
國民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落敗,其實並非意料之外,希望國民黨贏衹是很多人的一廂情願,國民黨終究還是扶不起來,雖然不太爭氣,但還是可以有效制衡民進黨。
1.執政未贏,立委小勝。這次選舉國民黨保住了基本盤,政黨得票率為34.6%,雖略輸民進黨,但也分得13個席位(與民進黨一樣),加上區域立委39席,共52席,配合2名無黨籍盟友,掌握54席,成為立院第一大政黨,儘管沒有過半,但還是可以有效制衡民進黨。
2.黨員老化,缺乏生氣。國民黨黨員老化嚴重,60歲以上的黨員占73%,80歲以上的也有9%,與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嚴重脫節,無法吸引年輕選民,又不善做青年人的工作,支持群體人員大幅萎縮,走下坡路是必然的,未來對國民黨十分不利。②
3.守舊有餘,創新不足。國民黨作為一個百年老黨,在台灣普通人看來,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保守政黨,黨內領導層決策不透明,大有任人唯親、政治分賬的嫌疑。這次朱立倫直接提名侯友宜參選,沒有經過初選,引發很大爭議。國民黨的支持者希望其政黨體制和決策程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破舊立新,脫胎換骨。
4.舊人已去,新人未熟。國民黨老派政治人物已徹底退出歷史舞台,馬英九等政治人物在選舉中被邊緣化;中生代也全部敗北,朱立倫、韓國瑜、侯友宜連續3次毫無懸念地輸掉地區領導人的選舉,無法挽回敗局、止跌回升,未來對盧秀燕還有所期待;新生代蔣萬安還很年輕,徐巧芯、洪孟楷、黃健豪、羅廷煒等新立委還得多年的歷練。
(四)民衆黨雖輸卻贏,扮演關鍵少數
民衆黨在這次選舉中異軍突起,聲勢看漲,在代際競爭中未來潛力不可限量。
1.雖輸卻贏,關鍵少數。民衆黨是這次選舉最大的贏家,雖輸掉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但卻贏得民意代表的選舉,支持率明顯提高,政黨得票率上升至22%,比上屆多10個百分點,分得8個席位,比上屆多3個席位,穩坐第三大黨的位子,正式確立了台灣三黨鼎立的政治格局,扮演關鍵少數的作用,凸顯其重要性,成了國、民兩黨積極爭取合作的對象和“香餑餑”。
2.白色力量,不可估量。民衆黨的支持者主要是既不喜歡民進黨又討厭國民黨的人,大多屬於中間選民。柯文哲巧舌如簧,兩邊討好,藍綠通吃,支持群體不斷擴大,還處在上升勢頭,未來將有所作為。他已表示下屆將再來,台灣政壇大有其表演的舞台。
3.代際之爭,贏得未來。這次選舉是一場有“代際差距”的競爭,喜歡標新立異和追求刺激的新新人類對選舉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民衆黨的支持者主要是年輕一代,不願受各種規矩和條條框框的約束。柯文哲的魅力就在於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贏得青年就能贏得未來。
(五)統派失勢衰落,“獨”派膨脹氾濫
台灣政治生態“藍消綠長”“統消獨長”的趨勢並沒有改變,統派失勢衰落,“獨”派膨脹氾濫,台海形勢更加嚴峻。
1.統派政治失勢,逐步衰落。這次選舉親民黨有6萬張票,新黨有3萬張票,促統黨1萬張票,加上其他主張統一的小黨,總計不過10多萬票,在1400多萬張選票中,還不到1%。由於台灣選舉制度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個大黨聯手設計的,對大黨有利,對小黨不利,統派的支持者為數有限,極難選上不分區或分區的民意代表,從而失去政治舞台,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輿論也失聲,信心逐漸喪失。③隨著老統派的過去,島內統派力量更形艱難。
2.“獨”派勢力膨脹,氾濫成災。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繼續執政,表示要走蔡英文總統路線,甚至更加激進④,並甘作美國的棋子,與美勾連日益密切,充當挑釁大陸的急先鋒,在政治上倚美謀“獨”,軍事上以武謀“獨”,經濟上“脫鉤斷鏈”,不斷觸碰台獨高壓線,踩踏大陸的“紅線”,使兩岸關係陷入緊張狀態,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和變數不斷增加;“綠骨白皮”的民衆黨反對統一;即使原來主張統一的國民黨也在抗拒統一,不少人“綠骨藍皮”,與民進黨人沒有本質的差別。
三、台灣選舉結果對策
針對台灣選舉結果,國台辦表示: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願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大勢。⑤為此,大陸將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戰略步驟,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國家統一進程。
(一)準確把握台灣主流民意
大陸對待台灣選舉結果應靜觀其變,尊重台灣主流民意的想法和台灣人民的選擇。
1.準確把握台灣民意。台灣同胞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複雜心態,需要充分理解,嚴格掌握政策界限,把“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省籍意識”與台獨意識區別開來對待,把台灣民眾“出頭天”的願望、追求民主的正當要求,與極少數台獨分子的政治野心區別開來,並在實際工作中用熱情和真誠予以化解。台灣中南部地區是一個“情大於理,理大於法”的社會,在爭取台灣民心時,應針對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嚴格區分不同群體。台灣民意結構是一個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形”結構,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的中間選民代表了島內主流民意,是決定選舉勝負的關鍵性因素。除了支持統一的“深藍”選民和支持台獨的“深綠”選民,其餘的中間選民又可分為反對台獨的“淺藍”和反對統一的“淺綠”。為了獲得大部分中間選民的支持,如今的國民黨已經演變成一個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和平的“淺藍”的政黨,甚至向反對統一的“淺綠”陣營靠攏,而將主張統一的“深藍”地盤讓給了新黨等政黨;而民進黨在美國的支持下已由“淺綠”陣營轉向“深綠”陣營,演變成一個主張台獨的政黨,擠壓原來台聯黨、時代力量等台獨政黨的地盤和生存空間,使其徹底泡沫化,而把“淺綠”的地盤讓給了柯文哲的台灣民衆黨。
3.有效採取靈活策略。針對台灣不同社會群體,大陸應採取富有成效的實際措施爭取台灣民心。雖然目前主張統一的民眾不在多數,但並不意味未來主張統一的民眾仍是少數。衹要從大格局、大趨勢和長遠考慮出發,採取有力適當措施,就可能出現有利於反對台獨、促進統一的發展方向。基於這一基本判斷,做台灣人民工作,應採取靈活的策略對待不同的社會群體,通過長期的努力,使國家統一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二)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在發展兩岸關係時,應把台灣人民與台灣當局區別對待,一手硬,一手軟。對走台獨路線的分離主義勢力繼續施壓,強力遏制,打擊、懲罰極少數極端台獨分子,即施之以威,以威懾服,示之以力,以力遏“獨”;而對待台灣人民,要努力爭取,積極幫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對台灣當局具有欺騙性的台獨動作“化顯於無形”,即曉之以理,以理服人,議之以和,以和謀統。
1.待之以禮,以禮相交,簡稱“心服”。人之相交,貴在知心。爭取台灣民心在某種程度上是兩岸之間的一種政治鬥爭,是祖國大陸與台獨分裂勢力爭奪民心的鬥爭,同時又是一門藝術,需要高超的策略手段來推行。目前台灣當局控制島內行政資源,佔據輿論宣傳的主導地位,大陸方面無法期待爭取台灣民心可以一蹴而就、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不能急躁冒進。畢竟爭取民心是一種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民眾心態的變化是微妙和緩慢的,它的最終效應往往在形勢發展到臨界點時才會全面顯現出來。在當前形勢下,交流依然是兩岸關係的主軸。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尤其是經濟合作有一種矛盾的心態,既希望兩岸交流有利於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又擔心與大陸交流過密產生依賴性會損害其利益。因此,大陸要發乎於心,動之以情,以情促融,待之以禮,以禮相交,親而有禮,禮待天下,心服於人,通過兩岸經貿、文化、社會、民間、人員等各種交流,化解敵意,增強互信,擴大共識,爭取民心,從“兩岸一家親”到“兩岸一家人”。
2.議之以和,以和謀統,簡稱“說服”。一中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反對台獨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保障,“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是兩岸合作的“通關密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雙方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為此,要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凝聚智慧,發揮創意,聚同化異,努力化解政治分歧的總根子,努力與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代表性人士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達成制度性安排,而經濟的、民生的、事務性的、技術性的談判以及低層次、基層的接觸可淡化政治色彩,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靈活處理。
3.惠之以利,以惠促融,簡稱“恩服”。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惠台政策就是以利益為經濟紐帶,以文化為精神紐帶,吸引台灣人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新、創業、投資、興業,深化兩岸社會經濟融合,建設兩岸共同家園,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和“兩岸命運共同體”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的局面,即導之以利,以利促通,施之以惠,以惠促融,恩服於人。
(三)在反“獨”促統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當前大陸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台獨,長遠目標是促進祖國統一。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兩岸局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大陸的發展依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2021年建黨百年實現小康夢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完成中國製造2025計畫,實現科技強國夢,更要在2027年建軍百年時實現強軍夢,如此才初步具備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和條件。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時間將對實力壯大更快的一方有利。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定策。解決台灣問題,依優先順序可有四策:
1.上上策為和統,即謀略取勝,以和促統。古言:上兵伐謀。以計謀破計策,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心為上,即不戰降台。針對台灣問題,大陸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大陸始終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和平統一是最佳方式,“一國兩制”是最佳方案。當前,和平發展依然是兩岸關係的主題,是大政方針,不是權宜之計,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放棄和平。因此,要以和為貴,和則共生;以和促發展,創造雙贏。
2.中上策為智統,即軟硬兼施,以智取勝。古言:其次伐交。統治者從來都不會主動退出歷史舞台,沒有施壓就難以達成既定的目標。大陸方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實現國家統一。
3.中下策為威統,即先禮後兵,以威懾服。古言:再次伐兵。能戰方能言和,準備好打,就是為了不打;武最好是備而不用,要以武止戈,以武避戰。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一樣也拿不到。因此,大陸方面有必要秣馬厲兵,嚴陣以待,枕戈待旦,隨時可戰,通過戰爭控制論,即以慎戰、小戰、少戰而屈人之兵,或戰爭邊緣政策,進行臨界威懾,實現統一,也稱“逼統”或“強統”。
4.迫不得已才武力解決。古言:下政攻城。中國大陸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主要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但是,如果發生台獨事變或外國干涉,大陸就不得不以非戰爭軍事行動,即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而動用武裝力量進行的不直接構成戰爭的軍事行動,通過高科技性、非對稱性、人道性和高效性的新軍事形態,提早解決台灣問題,以先勝、全勝、速勝的軍事效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台灣問題不可能永遠拖下去,在條件趨於成熟時,中國大陸可擇機加快統一進程。
注釋:
①《台灣選舉:一點分析、思考與展望》,2024-01-14,https://mp.weixin.qq.com/s/xuYyTdiGbwtUkjqQB4fNOQ
②《民進黨“賴蕭”獲勝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2024-01-13,https://mp.weixin.qq.com/s/WZH-HLUfCtyIfX5t_GUc6A
③李中舟:《再論台海:台灣問題為什麼“拖不得”?》,2024-01-15,https://mp.weixin.qq.com/s/5d01TiMELUjhSQGJHSAnjQ
④《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暨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選舉總評》,2024-01-15,https://mp.weixin.qq.com/s/uMwliuO02cVoaMOzf9Uo0w
⑤國台辦發言人評論台灣地區選舉結果,2024-01-13,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6859443
⑥李非、李夢然:《兩岸共同市場的理論、現實和構想》,香港:《中國評論》,2024年第2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2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