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西部周邊戰略態勢及其對中亞戰略的深度思考
http://www.CRNTT.tw   2023-05-31 17:12:36
  中評社╱題:中國西部周邊戰略態勢及其對中亞戰略的深度思考 作者:陸鋼(上海),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

  【摘要】近年來在全球力量重新調整、大國競爭加劇等因素作用下,中亞地區戰略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大洗牌,使得中亞再次走到歐亞文明與歐洲文明的十字路口,它面臨著選擇。而中亞的選擇又會影響大國力量的對比。中國有必要重視中亞文化認同問題并制定以民心相通為導向的中亞戰略。而要做到民心相通,比較符合實際的途徑是參與中亞消費市場建設,協助穩定其生活必需品供應鏈,研發出滿足中亞民衆偏好的產品與項目,培養中亞民衆與中國之間的親近感。

  引言

  中國地域遼闊,海陸兼顧,民族多元。它既擁有2.2萬多公里的陸地邊界綫,又擁有1.8萬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綫。中國周邊有14個鄰國,涵蓋了亞洲大部分陸地國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重視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外交政策以周邊為出發點,即將“周邊置於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作為中國對外戰略中的一項基本國策①。在周邊14個鄰國中,其中8個國家在西部周邊地區。它們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分別屬於南亞、中亞和西亞三大板塊,同時也與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板塊相關聯。

  冷戰期間,因中亞國家還未獨立且隸屬於蘇聯,而中蘇與中印之間又存在著較長時間的對抗,因而中國西部地區對外通道長期處於關閉狀態,導致其經濟,文化生態的全面落後。但蘇聯解體、中亞獨立建國以後,中國的西部外圍出現了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亞已成為開放性地區,中國通往歐亞腹部和歐洲市場的障礙已不復存在,西部開發迎來難得的戰略機遇。中國及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有力推動了歐亞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

  然而,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這兩年,中國西部周邊地區發生了三件大事:新冠疫情,阿富汗塔利班復辟和俄烏戰爭。這些事件對中國西部周邊戰略態勢產生嚴重影響,也對中國對外戰略的實施增加許多變數。面對以上新形勢,中國有必要增強對西部周邊戰略態勢的感知②,要特別關注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助力提升中亞五國的國際話語權,適時調整對中亞的戰略,迎接未來的新挑戰。

  一、西部戰略態勢的感知

  戰略態勢主要指戰略部署和戰略行動造成的狀態。它由地理環境、競爭對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競爭態勢、以及戰略指導者駕馭全局的能力等因素所決定。而國家層面決策者對戰略態勢的感知,則是基於地理環境、地區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家間競爭格局等因素,對國家安全風險進行動態性洞察的能力。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非常複雜,不確定因素衆多,具體表現為領土爭端、軍事緊張局勢、經貿不平衡關係及政治和文化的交互影響等。西部周邊地區安全風險相對比較高。往西縱深處,它與歐亞大陸相連。

  歐亞大陸是一個遼闊的地區,覆蓋了北半球的絕大部分。它西起大西洋,東至太平洋。歐亞大陸內,存在若干具有地緣戰略意義的地區。圍繞這些地區,許多國家施展戰略縱橫手段進行競爭,以爭奪對區域內資源的控制權。

  歐亞地區衝突由來已久。各國爭權奪勢,影響深遠。歐亞國家主要指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南亞國家以及若干西亞國家。這些國家大多處於經濟發展階段,其對外政策往往存在兩種相互矛盾的傾向:或具有某種程度的保守性,或向外張力十足。同時,這一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參與,它們也成為歐亞大棋局的重要棋手。如此錯綜複雜、競爭激烈的歐亞地區戰略態勢,勢必會對中國西部地區周邊的穩定與安全造成嚴重困擾。

  中國西部外圍位於歐亞地緣政治的重要交匯點,由於歷史和現實的限制,加上西部地區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其發展水平大大滯後於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對於西部周邊戰略態勢的觀察不能僅僅局限於邊境安全和社會穩定問題,而應該擴大視野,將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納入其中,把中國西部及鄰近地區視為一個整體。它構成了一幅全景式、立體式的西部周邊戰略態勢的畫卷。

  地緣政治板塊為感知戰略態勢提供了觀察坐標。歐亞地區包括幾十個國家。這些國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不同,從而形成幾個相對獨立卻又相互影響的地緣政治板塊。

  從相鄰性、親近性和獨特性來看,西部周邊存在著三個各具特色的次區域地緣政治板塊。一是以印度為龍頭的南亞板塊;另一個是巴阿伊板塊:即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三國的總面積為7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1億。在地域上,它們原屬於南亞、西亞和中亞三個不同的部分,但現在與這三部分并不搭調。它們不具備地區領導者的權力,卻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巴基斯坦從地理行政區域上看屬於南亞,長期發揮著對衝印度的作用;從戰略態勢上看也不從屬於印度主導的南亞地區。阿富汗地處中亞、南亞和中亞的交界地帶,但似乎又游離於這三個地區,而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密切。伊朗雖然是西亞國家,但與阿拉伯國家在地緣文化上有明顯差距,反倒是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頻繁往來。因此,從地緣戰略態勢的角度看,將巴阿伊視為一個整體、一個獨立的新興地緣政治板塊,是合理的。

  第三個是中亞五國板塊。它們曾經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作為一個後起的國際角色,中亞國家處於國家建構過程中。它們受種種發展問題的困擾。它們害怕回到蘇聯時代,努力想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卻因自己地緣政治的劣勢而難以做到。俄羅斯因其歷史慣性而成為蘇聯的繼承者,對中亞具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力。俄羅斯理所當然地將中亞視為自己的戰略後院和勢力範圍。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影響力在下降,但它仍然是左右中亞局勢的一個主要角色。

  處於上述三大板塊的國家不一定全都與中國西部相鄰,但至少有8個是中國的直接鄰國,而另一些則可以看作間接鄰國。與遙遠的非洲和拉美相比,這些國家畢竟離中國很近,因此,中國與這些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具有天然的便利性。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中亞國家都是中國理想的合作夥伴。

  中亞這一概念是德國地理學家洪堡提出來的,各方理解不一。本文所談的中亞地區是前蘇聯的5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總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741萬③。而廣義的中亞,除前蘇聯的五個“斯坦”外,還包括中國新疆地區、阿富汗北部和蒙古西部等。與南亞和巴阿伊板塊相比,中亞板塊沒有突出的體量。但就中國西部周邊的戰略態勢而言,中亞之重要是顯而易見的。

  中亞因其地緣政治地位特殊,被國際戰略家視為貿易和安全的重要路口。世界主要大國、以及歐亞強國從未缺席過中亞地區的戰略博弈。在19世紀,英國中尉亨利·波廷傑和俄國將軍切爾尼夫亞先後踏上中亞大地,謀求他們帝國在中亞的戰略利益④。更早時候,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橫掃中亞及歐亞大陸。在14世紀,中亞人也創建了自己的帝國——帖木兒王朝,雄霸一方。到了19世紀末,中亞被沙俄征服并入俄國。二十世紀初,俄國改朝換代,從沙俄變成蘇聯。中亞又換主人,融入蘇聯這個大家庭。直到20世紀末,中亞才藉蘇聯解體的東風獨立建國。中亞人最終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

  二、中亞轉型與文化認同的相關性

  中亞自獨立以來已經走過了30年,儘管其間經歷了許多政局動蕩,但與其他區域相比,中亞局勢還是比較穩定的。然而,進入2022年後,風向開始變化。

  1、中亞新形勢

  2022年1月,哈薩克斯坦爆發政治騷亂。起初是部分群衆上街抗議油價上漲,後蔓延至政治訴求。在俄羅斯軍隊協助下,托卡耶夫總統迅速鎮壓騷亂。而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也被剝奪大部分權力。一個月之後,俄烏戰爭打響。托卡耶夫還在戰事之前,就拒絕承認頓巴斯地區兩個“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似乎并不領普京的情。從那時起,在烏克蘭主權問題上,哈薩克斯坦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

  在出席聖彼得堡論壇期間,托卡耶夫當面指責普京分離烏克蘭,并主張頓巴斯地區主權歸屬於烏克蘭。俄羅斯對哈薩克斯坦的舉動非常不滿,關閉了從哈薩克斯坦騰吉斯油田到俄羅斯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的輸油管,長達1個月。梅德韋傑夫對哈薩克斯坦也警告說,哈薩克斯坦北部可能是下一個輪到的目標⑤。哈薩克斯坦毫不示弱,關閉了設在莫斯科的貿易辦事處⑥。原定於5月9日舉行的紀念二戰勝利的傳統活動也被取消,反而在阿拉木圖舉行反戰集會的申請被批准。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也在公開場合批評普京對小國的不尊敬,長達7分鐘。這些曾被馴服的前加盟共和國忽然變臉,似乎要和俄羅斯拉開距離。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令世人驚訝。這樣,中亞國家是否集體轉向以實現戰略轉型,就成了一個重點問題。

  中亞在建國之後歷經坎坷,發生了很多政治事件:從塔吉克斯坦內戰、阿富汗反恐戰爭,到導致吉爾吉斯斯坦政權更替的兩次“顔色革命”;從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到2022年1月份上旬哈薩克斯坦的街頭騷亂。這些事件都沒有影響中亞國家總體戰略的選擇,即在維護中亞獨立開放的前提下,堅決站在中俄一邊。如今風向已經改變。俄烏戰爭觸發了歐亞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在中亞,出現戰略轉型的苗頭。

  2、中亞轉型的可能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帶給中亞國家極大的震撼,其原因在於:俄羅斯并非以懲罰和教訓為目的,而是要直接推翻澤連斯基政府。不僅如此,俄羅斯還要并入烏克蘭東部大部分領土。這極大突破了中亞國家的底綫。於是,中亞國家被推到歷史的風口上,不得不作出抉擇。

  對於俄羅斯這個老東家,中亞國家真是又愛又恨。中亞曾與俄羅斯一起生活了100多年。沙俄文化和蘇聯文化早已在中亞民族生活方式上留下了印記。作為俄羅斯的近鄰,中亞被籠罩在俄羅斯強大的氣場下。哈薩克斯坦是唯一一個與俄羅斯接壤的中亞國家,兩國的邊境綫長達7644公里,僅次於美加邊境綫。中亞的能源運輸、水力發電和其他大型基礎設施都依賴俄羅斯的照顧。俄羅斯還是中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此外,俄羅斯也是中亞的主要勞務市場⑦。

  因此,雖然中亞國家對俄羅斯的舉動不滿,但仍然在國際場合表現得比較克制。它們在聯大幾次有關俄烏戰爭的表決中都選擇投棄權票,表明中亞國家在西方與俄羅斯的較量中選擇了中立的立場⑧。這一狀態也許要維持一段時間。然而,隨著烏克蘭戰場形勢的改變,隨著西方國家對中亞國家壓力和誘惑的劇增,中亞國家不得不作出歷史選擇。中亞戰略轉型將成為必然。

  其實中亞去俄化自獨立後就開始了,衹不過西方并沒有把這一地區作為戰略重點,因而對中亞國家的扶持力度不够。西方大國的很多做法脫離中亞現實。但目前情勢卻不一樣了。關於中亞,美國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戰略構想⑨。西方瞭解中亞國家的心理:它們害怕被國際社會淡忘而回到蘇聯時代。現在美國的帶頭下,西方對中亞戰略地位開始重視,這令中亞各國欣喜不已。從歷史上看,中亞一度敵視西方。中亞文化嚴重排斥西方文化。現在不同了,中亞經過30年的交往,終於向西方露出內心的微笑。

  3、中亞的文化認同

  在後蘇聯時代,中亞發生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認同變得十分突出。獨立後的中亞猶如新生嬰兒,需要有一個成長過程,特別是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與母體分離的中亞在迎來自由身歡愉的同時,也陷入文化認同歸屬的窘境,出現亨廷頓所說的“無所適從”的狀況。

  自古以來,中亞地區一直被多個帝國征服,因此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來源。然而,中亞地區沒有一種文化形態能够統治整個地區。在文化層面上,蘇聯文化、突厥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已深深融入中亞各民族的血脈中,形成了歐亞主義和伊斯蘭主義并存的特徵,并逐漸演變為中亞地區的主流文化。中亞國家的執政者也試圖通過加強對主流文化的支持,來塑造國家的意識形態。然而,西方國家則藉助全球化、現代化等理性工具,對中亞進行深刻的“格式化”努力⑩。雖然中亞并非美國的重點戰略地區,但中亞始終處於美國的戰略後備名單中,隨時配合不同時期的美國戰略而發揮作用。自本世紀初實施國際反恐戰略的阿富汗戰爭以來,中亞的角色正在逐漸改變,如今美國制定應對東亞局勢的印太戰略,這同樣在影響中亞的角色⑪。

  關於文化認同問題,西方國家已達成共識,那就是從社會底部向中亞采取一種漫長而周密的演變戰略來推動中亞的整體轉型。這一轉型戰略設計很是巧妙。它將西方文化中的雨露,潤物細無聲地注入中亞大地。作為蘇聯大家庭成員之一,中亞文化受蘇聯文化改造和形塑,其傳統文化逐漸式微,更加趨向於世俗和現代。雖然中亞國家在獨立後擁抱伊斯蘭和突厥文化,但并未排斥西方文化。目前,中亞社會55歲以下的人口已經占到65%以上,其中很多人在蘇聯解體時還是青少年,所以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溫柔”攻勢缺乏集體免疫力。總體而言,中亞國家的文化認同開始偏離傳統而向西方傾斜。這一趨勢成為本文判斷中亞國家戰略轉向的重要依據。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