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充分發揮香港在經濟雙循環中的節點作用
http://www.CRNTT.tw   2020-08-13 07:45:10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現階段,在國際壓力劇增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內外雙循環”轉軌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具備落實“內外雙循環”戰略的天然基礎。而香港更是大灣區內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重要接口,將會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中國網發表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港澳台與全球事務研究中心副教授孫璐文章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無論是香港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地位的確立,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生產製造業和廣闊市場為香港服務業提供的堅實根基,都充分說明在過去幾十年,香港抓住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成就了從輕工業城市,到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成功轉型升級。

  此外,香港在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之所以都能夠轉危為安,都表明了祖國是香港經濟抵禦外來風險的堅強後盾。在當今世界市場疲軟、西方國家借著“民主自由”之名擾亂香港之時,香港應該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舞台上保持清晰的頭腦。

  目前,國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釋放的政策紅利,以及國家向“內循環”的經濟轉軌,都會為香港經濟轉型與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與強勁動力。

  文章指出,近年來, 香港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要素成本高昂、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外部需求疲弱、新的增長動力沒有形成。再加之近幾年香港社會政治運動的負面影響和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怎樣突破發展瓶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香港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種種利好政策和機遇,以及國內擴大內需的重大經濟戰略轉向,更多地參與到建設龐大的區域經濟中去。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巨大投資需求,發展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帶來的產業發展需求等,都為香港產品研發、設計和內銷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重要國家戰略,相關金融支持政策正不斷加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應在推進金融互聯互通、投融資便利化,促進資金要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等金融優勢領域,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而大灣區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打造開放的市場化環境,對於中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也有積極的樣板作用。

  文章分析,香港回歸後,依照“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及競爭優勢,國家將香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將香港打造成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平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三節表明:“依托港澳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推動大灣區企業聯手走出去,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投融資和咨詢等服務。”

  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是中國經濟“外循環”的重要節點,香港的國際優勢,不僅是在會計準則、司法公正、公民和私人機構運作等方面達到國際水平,在專業金融服務方面同樣如此。香港有資本市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網絡,勢必將引領香港在金融和專業領域下發揮超級聯絡人的作用。當前全球多邊貿易轉變為區域貿易格局正在形成,消費中樞向內收斂也會為新一輪貿易分工打下物質基礎,香港應借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構尋求發展機遇。

  此外,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可扮演多方面角色,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區域貿易中心、物流及航運服務中心、調解仲裁中心、基建服務整合中心、環球投資中心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構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深化大灣區改革開放,創造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開放格局,有利於促進內循環暢通和外循環活躍,對於中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有著積極的樣板作用。

  文章強調,香港若能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在經濟雙循環中的節點作用,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定能在推動大灣區建設、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的同時,改革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弊端,扭轉經濟發展頽勢,找到經濟復甦的增長點,重拾輝煌。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