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拼面積、比產量,現在拼綠色、比質量,糧食生產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如今,在東北農村,很多農家院子里都停放著免耕播種機。隨著農民土地保護意識的增強,“保護性耕作”正在黑土地上悄然興起。例如,利用現代耕作技術讓農作物秸秆覆蓋還田,能夠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和經濟效益。數據顯示,全秸秆覆蓋免耕5年後,土壤有機質能增加20%左右。耕地質量變化是漸進性的,肥力流失小問題難發現、大問題難治理,恢復起來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必須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構建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讓各類型耕地永葆肥力。
民為國基,穀為民命。眼下夏糧已實現“十七連豐”,作為全年糧食產量“大頭”的秋糧正處于田間管理關鍵期。耕地保護不僅要以保障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確保“吃得飽”,還要為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奠定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實現“吃得好、吃得健康”。像重視保護大貓熊一樣重視保護黑土地,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推動大國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廚房轉型升級,“中國飯碗”一定能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