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方興未艾,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正在形成。不久前在河北採訪時,某模具廠負責人告訴筆者,該企業上“雲”後,實現了設備、物料和人的連接,省下了數十萬元管理成本,更通過合理精准安排,產能也提升了近1/3。
製造業要升級,數字化改造是重要途徑。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業,超過55%的企業尚未完成基礎的設備數字化改造。由此可見,工業互聯網建設本身就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然而,一些企業明明有數字化改造需求,卻不敢、不願、不會上“雲”,需要引起重視。比如,不少製造業企業利潤不高,搭建一些工業互聯網系統,前期投入比較大、周期長,如何降低投資成本、分散投資風險?河北這家模具廠雖然抓住了上“雲”的趨勢,但之前也有顧慮:模具是接單式生產模式,小批量多品種,不清楚能不能上“雲”、上什麼樣的“雲”。就在企業觀望猶豫時,當地政府主動幫助對接了雲平台服務商,並通過給予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邁出了上“雲”的第一步。
其實,無論是向縱深推進的工業化進程,還是撲面而來的工業互聯網大潮,沒有誰能夠坐享其成。要跟進時代脈搏、抓住信息化機遇,企業管理者必須及時轉變思路,未雨綢繆為轉型打好基礎;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強政策引導,強化政務服務,拿出激勵舉措撬動轉型升級。2018年以來,我國實施了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畫,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已有成績基礎上,推進工業互聯網更廣泛、更深入落地,有必要進一步梳理出市場需求,明確產業方向,找准應用場景,加強示範試點。過往的經驗啟示我們,在新興行業發展初期,一些前期投入或許並不能馬上轉化為直接收益,卻可以激活一池春水,逐漸帶來更深刻、更廣泛的變化。工業互聯網不僅可以幫助單個企業提質增效,更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智能化升級,從而提高製造業競爭力。
推動工業互聯網落地,打通技術梗阻是根本。數據和數據背後的技術支撐,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資源。製造業涉及的生產設備多,業務鏈條長,僅一台電機就可能涉及上千個數據點,技術複雜性超乎想象。不僅如此,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平台、各企業的數據常常不聯通,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即使在同一個企業,生產管理、銷售採購、客戶管理系統也經常不聯通。企業將數據放到雲端平台上,對安全性也存在憂慮。目前,真正意義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剛剛起步不久,面對多元多樣的企業上“雲”需求,儲備技術實力、匹配相應人才還有待時日。創新探索成熟模式,深度挖掘數據信息,搭建合作共建機制,才能夯實工業互聯網的地基。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也是網絡大國,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是走向製造強國的必經之路。讓更多企業敢於邁上“雲端”,善於借助智能化、數字化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推出高質量產品,開拓更廣闊市場。未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製造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工廠將更“聰明”,工人將更“省力”,企業將更“強健”。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喻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