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的重要作用、戰略任務與重點領域
http://www.CRNTT.tw   2020-07-14 09:20:25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我國工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也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十四五”時期,我們需根據發展條件與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進一步明確發展任務和重點領域,培育壯大工業競爭新優勢,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

  工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工業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或將低於服務業,但其對國民經濟發展仍將發揮五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支撐作用不可替代。工業是最主要的物質生產部門,為居民生活、各行業的經濟活動提供物質產品,這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產業部門都無法替代的。可以說,沒有現代化工業,經濟活動就會缺乏運行的物質基礎,我國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就不能有力應對自然災害、傳染病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亦難以有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二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不可替代。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看,有的國家在人均GDP為4000至5000國際元、尚遠離高收入國家門檻時就陷入停滯,有的國家在人均GDP達到10000國際元左右的發展階段後難以實現進一步增長,這兩種現象分別被經濟學家稱為“中等收入陷阱”與“高收入之墻”。其成因就在於一國的競爭優勢沒有實現適時演進,當初級生產要素的優勢喪失後,知識、技術等高級生產要素沒有成為新的產業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源泉,這些現象本質上是“技術停滯陷阱”。工業是研發投入最多、技術創新最活躍、輻射帶動力最強的產業部門,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的國家和地區有一個普遍特征,就是在工業化發展的後期階段依然保持了較高比重的製造業,這足以說明實現工業健康發展對一國的重要性。

  三是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關鍵支撐產業作用不可替代。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目前,製造業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也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領域。截至2018年,中國製造業對外投資存量1823.1億美元,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比重從2010年的5.6%提高到9.5%;2019年,中國有129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其中四分之一企業的主業是製造業,且中國大型企業中製造業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相對更高。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工業制成品在幫助更多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產業配套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是新技術與新模式創新的重要載體作用不可替代。創新活動的人才、資金、硬件設施等,很多都依賴於工業。同時,工業還搭建了創新活動的物理系統,提供創新成果產業化、商業化應用的驗證場所,是技術創新的“母體”。即便是製造業比重很低的美國,也有約70%的創新活動直接依托於製造業或者間接受到製造業的助力。可以說,工業為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等活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載體。

  五是帶動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替代。工業因其產業鏈長、帶動性廣、吸納就業和技術擴散作用強等特點,成為啟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部門。結合本地條件選擇發展適合本地需求的工業,是國內許多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當前,我國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推動經濟發展的任務依然較為繁重,需通過發展工業為推動經濟社會更好發展提供動力。

  明確“十四五”時期工業發展的戰略任務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按照傳統工業化理論和工業化水平的判別方法,實現工業化就意味著進入後工業社會。有觀點認為,工業比重下降是國民經濟結構優化的表現,甚至認為,在後工業社會,工業化的任務就已經結束,工業的發展變得無足輕重。這種觀點值得商榷。需要強調的是,工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這一定位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動搖。基本實現工業化甚至進入後工業社會後,我們不是不要工業或者不推進工業化,而是工業的定位、工業化的方向需要適時改變,推動工業化向更高水平邁進。

  當前,全球正在開始一種全然不同於以往的工業化進程,我國面臨著改造提升已有產業的“機會窗口”,必須抓住這一重要機遇深入推進工業化。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在前沿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等方面抓緊推進,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具體而言,“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發展應完成以下戰略任務:

  著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一般來說,工業強國都有一定規模和比例的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作為支撐。2018年發布的《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戰略》提出,先進製造業是美國經濟實力的引擎和國家安全的支柱;2019年德國發布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到2030年德國製造業比重從23%提高到25%的目標。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層面看,按照傳統的統計口徑,作為主要物質產品生產部門的製造業,在我國經濟由大到強轉變的過程中需要保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比重,避免製造業空心化的傾向。具體來看,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壯大先進製造業,到2030年,我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保持在約30%的水平為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未來,工業發展需更多依靠技術創新驅動,重點在提升發展質量。從結構的角度看,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包括過程質量提升和結果質量提升。過程質量提升,是指在工業的運營過程中減少和優化要素投入,降低對環境社會的不良影響。具體表現為,在資源和能源投入方面,降低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採用更環保的生產裝備和工藝,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在資本和技術投入方面,不斷提高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重點推進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創新驅動;在勞動力投入方面,實現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明顯提升和製造業人力資源的明顯提升。結果質量提升,則是工業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明顯提升,先進製造業的比重明顯提高。

  推進工業化深度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大多數工業細分領域都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但高精尖產品的技術水平、產品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在整體上與世界領先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基礎不牢、缺乏核心技術成為制約我國工業更好發展的瓶頸。對此,必須持續推進深度工業化,一方面找准關鍵“痛點”,加強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工業軟件等方面的產業基礎能力建設,補齊短板;另一方面要抓住機遇及早布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產業方面實現突破,抓緊占領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