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3月24日,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雙橋鎮米泰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員工韋黎明在直播沃柑裝運。(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新冠疫情讓原本就在中國大陸風行的直播銷售更加火紅,但也逐漸形成產品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中國商業聯合會近期發布通知,要求相關單位起草標准,以利監管。
據台灣“中央社”6月21日報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今年初在中國大陸暴發,各地程度不同的封城措施讓過年原本熱絡的市場交易下降。但疫情也轉變著民衆的購買行為,綫上購物異軍突起,被稱為“直播帶貨”的銷售手法加倍風靡中國電商平台,卻也衍生出被稱為“主播”的網路銷售員誇大產品功效、推銷的商品良莠不齊等爭議。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期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綫調查報告》顯示,不少消費者認為直播電商行業“誇大其辭”“假貨太多”。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指出,直播賣貨的銷售方式生動有趣,傳播及時、廣泛且具有感染力,但直播服務也凸顯虛假宣傳、品質不均等問題,影響直播購物的商業信譽和消費者的感受。
中國商業聯合會近日發布通知,要求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起草制訂兩部電商標准,分別為《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範》和《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讓直播帶貨進入監管時代。
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波表示,應規定未成年者不得直播帶貨,以免發生消費糾紛時難以處理究責問題。另外,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則建議,直播購物貨量龐大,如果沒有規範相應存貨,或放任假報存貨量,則可能帶來假冒產品的問題,建議應訂定“最高數量”的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