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中東去除病根才能擺脫困境
http://www.CRNTT.tw   2019-11-02 00:23:57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網評:中東去除病根才能擺脫困境

  來源:環球網 作者:田文林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近期以來,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中東國家相繼發生大規模民眾抗議。儘管引發抗議的導火索不盡相同,但總體看,因西方干涉所導致的發展滯後是中東國家政局不穩的最大症結。

  首先,中東發展滯後的內因是歷史上過於熱衷與西方自由主義“接軌”。當年奧斯曼帝國納入國際分工體系時,正值歐洲列強完成工業化之際,伊斯蘭世界沒有意識到看似公平的全球化暗含的不平等性和殘酷性,人們普遍認為奧斯曼經濟從屬於西方是合理和正常的。二戰結束後,伊斯蘭世界湧現出納賽爾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他們推行“進口替代”戰略,倡導“不結盟運動”,目的就是要實現政治經濟獨立,擺脫對西方的殖民依附。後來的歷史證明,那是伊斯蘭世界經濟蓬勃向上、政治自主程度最高的時期。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地緣政治衝突、國內大資本根深蒂固以及西方的刻意詆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伊斯蘭世界逐漸放棄“進口替代”戰略,重新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然而,過度融入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實際是一種短視發展戰略,伊斯蘭世界工業化進程最終半途而廢。據世界銀行2011年數據,幾乎每個阿拉伯國家的製造業投資比例都在下降,製造業占GDP比重也比其他地區低得多(撒哈拉以南地區除外);高新技術在製造業出口產品中比例僅占1.2‰。由於缺乏工業能力,許多伊斯蘭國家不得不依靠旅遊、僑匯、出口石油等原材料維持生計。

  過度參與資本主義全球化,使伊斯蘭世界被鎖定在全球產業鏈下游位置,而且這些國家參與全球化程度越深,經濟邊緣化、貧困化處境就越明顯。中東國家4.6億人口中1/3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08年金融危機後,處在全球產業鏈下游、經濟極度脆弱的伊斯蘭世界,成為主要受害者,2011年中東劇變就是具體體現。

  其次,資本主導的全球化是對伊斯蘭世界進行軟性控制的主導性力量,一旦必要,西方也會毫不猶豫地用武力來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據美國學者統計,二戰結束後的70年當中,美國在中東地區共實施過41次軍事行動。這些戰爭的結果之一,就是使跨國資本從中受益。而那些遭受打擊的國家則普遍元氣大傷。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