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7月28日—29日,為期兩天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第五屆理事會年會通過視頻方式舉行。習近平主席對亞投行成立四年多來的成就給予高度肯定,並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各成員要將亞投行打造成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與時俱進的新型發展實踐平台。多國人士也表示,期待亞投行成為新時期推動全球共同發展、促進國際多邊合作的新典範。
中國網發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姜志達、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教授張傳紅文章表示,作為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經濟體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舉措。成立4年多來,亞投行朋友圈不斷擴大,從最初的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如今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102個。截止目前,亞投行已為24個成員提供了87個、總額近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範圍涉及能源、交通、金融、水資源和城市發展等領域。行長金立群表示,亞投行在考慮亞洲發展需要的同時,還將面向全球,為彌補全球基礎設施缺口提供資金支持。
文章介紹,中國作為亞投行的發起國,亞投行的成立體現了中國開始從國際規則的參與者轉變為國際規則的創設者。亞投行作為新型國際合作機構,其在機制構建、機構治理、融資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
首先,亞投行不設常駐董事會,但通過聘用外部審計專家的辦法有效規避監管不足的問題,從而使得亞投行變得更加“高效而廉潔”。其次,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在提供貸款時,考慮借款國出資金額、人均收入等因素,融資條件僵化,缺乏靈活性。而亞投行在經營中不把成員國劃分為“借款國”與“非借款國”,主要根據借款國的主權信用決定是否提供貸款,以及如何設定貸款條件,體現了“公正性”。第三,亞投行兼具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職能,突破了以往政策銀行的束縛,使其在承擔基礎設施融資的同時,還可以為有潛力的企業融資,改善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融資環境。正如習近平主席評價的,“亞投行要把遵循國際通行標準、尊重普遍發展規律同適應各成員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國際發展合作最佳實踐。”
文章分析,亞投行的制度設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抗擊新冠疫情時表現得特別明顯,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決策體系高效,面對疫情反應迅速。為應對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下滑,亞投行於4月3日設立初始額度為50億美元的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對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的公共和私營部門機構提供快速融資。此融資機制快速靈活響應成員的需求,在未來至少18個月內為亞投行成員申請的合格項目提供資金。經過連續兩次擴充,現在基金規模擴大到130億美元。目前該基金已向12個成員提供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這一行動展示了亞投行作為新型多邊銀行的專業性和高效動員資金的能力,也體現了亞投行推動多邊合作、促進全球發展的決心。
二是惠及面廣。亞投行不分“借款國”和“非借款國”的做法,而且不附加政治條件,實際上放寬了貸款國的資質,使更多的國家有資格向亞投行貸款。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亞投行已為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格魯吉亞、孟加拉和其他成員國的新冠疫情控制和預防項目提供了緊急資金。
三是促進經濟和共同發展。亞投行承擔著“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的角色。由於具有政策性和商業性的雙重職能,亞投行能夠在提供高質量、低成本、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還能夠在亞洲以及其他地區的成員中孵化新創意,提供靈活多樣的發展融資產品,推動綠色發展,支持技術進步,為促進亞洲及其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
文章指出,當前,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各國人民健康遭受嚴重威脅,經濟全球化遭遇空前衝擊,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為此,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 “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唯有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才是戰勝危機的人間正道。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各國應該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
與此相對應的,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全球發展面臨巨大的投資缺口和下行壓力,如何更好發揮亞投行作為新型多邊銀行的作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和社會發展,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支持,國際社會對亞投行寄予厚望。這為亞投行擴展業務範圍,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機遇。
今後,亞投行除了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還應在促進全球公共衛生設施、基礎教育設施、國際貿易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灌溉等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揮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亞投行所倡導的以開發包容的態度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探索一條具有最大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