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數字貨幣:星辰大海還是終極霸權
http://www.CRNTT.tw   2019-10-08 08:02:08
如果數據是未來最大的資產,那麼數字貨幣一定是未來的終極貨幣形式。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以Libra為代表的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是非商品、非主權的超級貨幣形態。如果數據是未來最大的資產,那麼數字貨幣一定是未來的終極貨幣形式。

  澎湃新聞發表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文章認為,數字貨幣必將最終成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經濟和新(數據)資產的價值量度、支付手段、財富儲備和世界貨幣。如果由其任意發展,它的發展趨勢或許是先幹掉小國貨幣,再幹掉小數字貨幣,再幹掉(跨境銀行端)支付系統,然後幹掉霸權貨幣,而屠龍的勇士或許變為最終的巨龍。

  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文章稱,我們對數字貨幣誕生之前的各種貨幣形態都很熟悉,要麼是商品貨幣,例如黃金、白銀,要麼是信用貨幣,如法幣(紙幣)。新的數字貨幣如果只是比特幣,它的總量有限,影響可控。但如果像Libra或者央行主權貨幣大規模發行的話,故事就很不一樣了。

  這些數字貨幣是真正全新的基於算法而形成的信任和共識的產物,還是基於有形的傳統的積累,不過是它的一個數字升級,這是完全不同的路徑。未來貨幣的主流一定是數字貨幣,只是不確定它究竟是央行的主權延伸,還是Libra這種商業的,或者全部開源或者全部去中心的,更像最初的私人貨幣。

  區塊鏈也就十年的歷史,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有很多的問題。其局限性與金銀類似,金銀也是非主權的,其實也是。Libra與其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的派生體系不一樣。Libra是一種妥協和折衷,它必須要征得現有利益主體的同意才能往更高的層次發展,但總有一天會脫離它的母體,數字貨幣大概率是這樣的發展趨勢。

  每一種貨幣都要有理論基礎,才能支撐整個金融邏輯的進化。比如說金銀時代,邏輯很簡單,一個簡單的貨幣數量論,再加上所謂的黃金運輸點,我們既能搞定匯率,又能搞定利率。但問題是,從信用貨幣或者主權貨幣開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變異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人類現在沒有辦法控制它,或者說完全失去控制(對應的微觀的定價理論又應該如何進化也是個巨大挑戰)。

  信用貨幣是雙重構架,理論上高能的貨幣是由央行來控制的,但廣義貨幣是基於動物精神,怎麼樣創造它?M2實際上是內生的。一旦出現危機,央行肯定會挺身而出,因為那個時候整個市場的動物精神全部被嚇沒了,你只能走凱恩斯道路,其實現在還是這樣子。大部分貨幣政策都是控制信用總量(杠杆的)。現代貨幣理論下,債務與貨幣同源,往下走,在全世界主權信用貨幣情況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什麼呢?是貨幣幻覺,資產的泡沫,最終進入到龐氏騙局,要麼是通貨膨脹(產能不足),泡沫破滅(一再出現),甚至是國家破產(除非大而不倒)。只不過這個旁氏可能是由主權經濟體來主導。

  當前債務積累的狀態,以及過去十年為了拯救危機的方法,很荒謬的,過去的危機是因為在2008年之前放了太多的貨幣,而拯救危機的方式是釋放更多的貨幣,大家知道到了現在整個經濟要進入到新一輪衰退,大家所做的唯一動作是什麼?就是繼續放水。什麼叫瘋狂?就是你不斷重複做一件事情,但又期望不同的結果,全球正在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理論也作出了新的迎合,成為權力的奴僕,發明了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MT),有了MMT,最終的底線就全沒有了,只要沒有通脹,印鈔是沒有極限的。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整個信用理論的基礎,債務跟貨幣是同源的,是信用創造了債務,所以它產生的結果要麼是通脹,這是德國在1923年遇到的情況,因為產能不足。

  二是泡沫的破滅,或國家的破產,當然這個在不斷地出現,除非你是全球貨幣,也就是全球儲備的主權貨幣像美元,美國現在的債務大家都知道巨大,為什麼沒問題呢?因為沒有選擇,你不能選宇宙幣吧,美國是最大的最後的全球“貸款人”。

  經典的謬誤

  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基於一個非常錯誤的著名恒等式,在信用經濟體裡,廣義貨幣M2=GDP+CPI+資產CPI,這是經典的謬誤。

  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覺得似乎大部分M2都應該為我們的GDP+CPI,就是名義的產出消化掉,而剩下來部分進入到資產泡沫領域,看過去30年的樣本,藍色線代表創造財富的能力(名義GDP),紅色線代表M2,也就是創造貨幣的能力。M2與名義GDP增速的差,人們大致認為它可能會進入泡沫領域,其實並不是。因為這樣看,每年只有額外5%的貨幣供應會進入泡沫領域。有證據顯示,在M2裡頭10%是進入GDP的創生,10%進入到CPI,80%進入到的資產價格,一般的認知其實是一個重大的謬誤。

  可以想見,當上個季度的名義GDP增長是8.5%,M2卻變成8%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金融亂象,包括跑路違約和資產價格縮水。跑路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央行還發出數字貨幣,而是在於流動性快速的縮緊。你看到第一個反應是金融市場的反應和泡沫的去化,實體經濟當然是連帶傷害。

  所以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錯誤的信用經濟模型或者公式裡頭,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貨幣幻覺,而這些貨幣幻覺來自於信用系統或者自身膨脹的速度,在過去40年裡,經濟體膨脹了240倍,很了不起的奇跡。大家穿的用的,這些物資財富我們創造了200多倍,同時投放出來的貨幣高達1000多倍,這就是經典的信用貨幣帶來的困境。發達經濟體也是如此。

  為什麼所謂貨幣中性理論一開始就錯了,它絕對不可能是中性的,從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都不是中性的,如果貨幣真的就只是交易的媒介,那時候談貨幣中性是合適的,但貨幣怎麼可能只是交易的媒介呢?如果貨幣不是中性的,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在哪裡?就沒有了,而且沒有公允的法則去判斷誰能夠得到最大的財富,一定會引起分化,但是技術的精英或者新的科技會帶來更好的世界嗎?在回答這個的時候要特別地小心。如果各國貨幣當局不太靠譜的話,那麼類似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就會更靠譜一點嗎?

  Libra會靠譜點嗎

  文章分析,Libra會偽裝得更靠譜一點,基於的理論是什麼呢?基於的是SDR,也就是所謂的ESDR,用不用分布式技術?它會用,它強調五年以後就會交出來使用,現在其實是基於自己的網絡、自己的用戶,再加上100個大玩家(現在是24個),構成了實際上是一個聯盟鏈,但它跟現實的妥協在於拿了現實資產作為抵押1:1發行。我個人的理解,它就是定義了Move的語言,把一些資產包不斷地移動,但這個移動可能會在算法上帶來優勢,也就是它很難出現很多的漏洞,比如說憑空消失或者被攻擊,當然這個取決於那個26歲程序員寫的計算機語言有多麼美妙,現在看來未必見得比現有的區塊鏈技術進展更優異。

  但是100家企業所發行的基於多種幣種的ESDR就比幾個大國一起發行的SDR更加靠譜嗎?大家知道SDR基本上完蛋了,除了用於最頂級的國家之間的小部分清算,後來發現也沒啥用處。因為到了危機的時候大家索性就拋棄SDR,直接上強力幣種的互換就完了,美元做了互換,人民幣也在做。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