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如何開展耐鹽碱水稻(俗稱“海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最新指導意見:“不斷發掘水稻耐鹽碱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籼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國家耐鹽碱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獲取以上信息。
“耐鹽碱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為什麼我們僅通過短短幾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說,“因為我們將水稻耐鹽碱基因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結合了起來。”
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發展耐鹽碱水稻的目標是,在10年內,選育出耐鹽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碱在pH9以上的耐鹽碱水稻品種,且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這樣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
“300億公斤糧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湖南目前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說到此,89歲的袁隆平院士很是興奮。
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碱地,是國家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以袁隆平院士為先鋒的我國水稻科研工作者,致力於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並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基於此,由袁隆平院士倡議,以搶占國際鹽碱地利用技術領先地位、培育糧食生產新增長點為目標的國家耐鹽碱水稻技術中心正在加緊籌備建設中。
據了解,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建。
針對我國鹽碱地分布廣、類型多樣,研究優勢單位、平台和人才隊伍分散、難以集中的特點,該中心將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以最大範圍實現全國優勢力量相對集中,對接各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平台協同攻關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
|